初中歷史中考重點知識點框架
初中階段是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接觸和學習中外歷史的初始階段,打好歷史基礎,有利于在歷史中考的時候取得優(yōu)異成績。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常考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咸陽。
2、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其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guī)定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 36 個郡,郡下設縣?たh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2)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統(tǒng)一后,把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guī)定,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圓形方孔錢);同時,還統(tǒng)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為加強思想控制,又實行“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
(4)鞏固、開發(fā)邊疆: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御匈奴族的入侵。開發(fā)越族地區(qū),開鑿靈渠(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一)。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漢通西域
1、漢武帝(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的“大一統(tǒng)”的措施:
(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破格錄用人才(如董仲舒、衛(wèi)青等)。
(2)經(jīng)濟上:把地方 鑄幣和鹽鐵經(jīng)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五銖錢。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從此儒家學說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這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5)軍事上:派衛(wèi)青、霍去病打敗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6)民族關系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2、漢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西漢: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央與西域的聯(lián)系。
張騫為溝通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做出了貢獻。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nèi)地,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诠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 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從此,新疆地區(qū)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東漢: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經(jīng)營西域。
(4)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166年,大秦(古羅馬)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三、絲綢之路
西漢張騫通西域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jīng)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nèi),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
說明當時中國已與歐洲建立聯(lián)系,當時的中國被稱為“絲國”。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絲綢之路經(jīng)過地區(qū)古今地名對照:
古代:歐洲 ← 西亞 ←今新疆境內(nèi) ← 河西走廊 ← 長安
現(xiàn)在:歐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內(nèi) ← 甘肅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實行許多重大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措施(見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由于他“興造功業(yè)”,多方建樹,西漢王朝出現(xiàn)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將西漢的統(tǒng)治推向鼎盛時期。
但是漢武帝連年用兵,國力耗損,晚年時社會出現(xiàn)動蕩。
面對危機,漢武帝毅然頒布承認過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減輕賦稅,除去暴政,“與民休息”,使西漢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續(xù)。
五、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1、官渡之戰(zhàn):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打敗袁紹,為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208年劉備、孫權聯(lián)軍以少勝多在赤壁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三國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yè)。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屬于三國時代)
初中歷史必備知識點
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時期
1、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運動的意義是: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斗爭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2、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于1840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1856-1860),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俄國;太平軍抗擊了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
4、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統(tǒng)轄整個新疆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任命劉錦棠為第一任巡撫。
5、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于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戰(zhàn)爭中在黃海戰(zhàn)役中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鄧世昌。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6、1900年,八國聯(lián)軍英、俄、日、法、德、美、意、奧侵略中國,于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7、為了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前期)為目標,創(chuàng)辦軍事企業(yè),著名的有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為目標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些企業(yè)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性質。
8、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9、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稱戊戌變法,在變法中只有湖南督撫陳寶箴支持變法,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公車上書”;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即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這次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0、1894年,孫中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口號,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孫中山、黃興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這一年是農(nóng)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為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任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春,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1912年4月,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到北京;1915年,在護國運動中,孫中山在日本發(fā)表《討袁宣言》;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的旗幟,反對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干線。魏源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思想家,他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嚴復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他譯述的《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興辦的最早國立大學,是今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訂新學制,普遍興辦學校,宣布廢除科舉制。
14、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發(fā)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李大釗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5、由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于1919年爆發(fā)五四運動,地點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學生;6月3日,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運動的主力是無產(chǎn)階級。五四運動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初一歷史知識要點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
鄭和 |
時間 |
1405—1433 |
次數(shù) |
7次 |
人數(shù) |
27000多人 |
船數(shù) |
200多艘 |
到達范圍 |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
設備 |
羅盤針 |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fā)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jīng)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ldquo;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yè),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zhàn)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初中歷史中考重點知識點框架】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重點知識點的框架01-27
高一政治重點知識點的框架12-05
中考政治的基礎知識點框架11-20
高中必修二化學重點知識點框架12-04
高中政治生活重點知識點框架11-14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點的框架12-04
九年級化學重點知識點框架11-16
初中歷史中考必考知識點總結11-26
義烏初中歷史中考重要知識點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