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初中知識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jié)

時間:2025-05-13 16:16:14 曉映 初中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jié)(通用14篇)

  《貓城記》被認為是老舍先生一部另類的作品,而讀者也通過這部作品認識了一位“另類”的老舍。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貓城記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到你喲。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jié)(通用14篇)

  貓城記讀后感范文篇一

  如果讓我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家,我只能讓王小波在前排就座,雖然我是如此的不情愿。追捧王小波是一件多么庸俗的事兒啊!可是我沒留神,就讓小波先生給影響了。往后排,免不了還要庸俗:鄭淵潔。第三排并排坐著老少二位:老舍和王朔,魯迅先生落后半個身位。幾位先生只有最末一位幫我提升了一點品味!我也想說列夫·托爾斯泰,我也想說馬爾克斯,我也想說卡爾維諾,我也想說米蘭·昆德拉,但是拿望遠鏡看看這幾塊料,都排到門外面去了,真是不好意思找他們來裝點門面。

  我一點都不為我的趣味而自豪!

  魯郭茅,巴老曹,六大腕里面魯、老我看得最多,老舍我最喜歡。單論現(xiàn)代作家這一塊,我可以毫不臉紅地說我最喜歡的是老舍。如果你不是特別喜歡老舍,別跟我談老舍,我看過很多老舍!忘了誰說的,說錢鍾書是學者的幽默,老舍是市民的幽默,趙樹理是農(nóng)民的幽默。學者的幽默領教了一點,也不過是耍嘴皮子掉書袋,我喜歡;市民的幽默更貧,幽默地徹底,就是為了幽默而幽默,不招笑還叫什么幽默!農(nóng)民的幽默我體會的比較差,還是短練呵。

  老舍茲一打算幽默,就不帶點別的,也不專為弘揚什么鞭撻什么,先幽一默再說。這里面做的最足的是《牛天賜傳》,從頭貧到尾,一點正經(jīng)沒有。如果老舍只會幽默,那他不能在六大腕里面有一席之地,老舍也沉重,沉重也是幽默著沉重!端氖劳谩、《駱駝祥子》夠沉重,也不是從頭到尾的沉重。魯迅先生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性子太烈,自己幽默可以,別人拿他開玩笑他不干。一門心思幽默的人,先得把自尊放下,先踩自己,才能踩別人。老舍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沒想救他們于水火,而是想讓他們在水火里面含著眼淚笑一笑,這就是老舍跟魯迅策略的不同。老舍知道自己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這話沒有影射魯迅的意思,我同樣贊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倘換作我,我做老舍,在旁邊給魯迅鼓掌叫好,唉,就是這么沒責任感這么麻木不仁啊我,沒治;魯迅先生,您批評我吧。

  《貓城記》是老舍眾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說自身藝術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膚淺;另一方面是對革命對共產(chǎn)主義的認識比較“落后”,對國民性只有批判沒有建議——讓老舍這樣的人提出建設性意見太勉為其難——和極其悲觀主義的論調(diào),因此這部小說一直不被推薦。除非對老舍有特殊興趣的人,一般不會注意這本書。

  《貓城記》是一個直露的寓言,講的是“我”登陸火星在貓國的所見所聞。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在《我怎樣寫〈貓城記〉》里面老舍提到了威爾斯,不知道是不是寫《世界大戰(zhàn)》那個威爾斯;倘是,老舍是看過科幻小說的!敦埑怯洝房苹檬翘,暗喻是實,反映的還是當時舊中國的生態(tài)?上О涤鞯貌惶担屓艘豢淳兔靼琢。小說把國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畫,夸張地表現(xiàn)當時中國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筆是市民的筆,眼是市民的眼;他寫的是那些被踐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沒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這部小說老舍不是奔著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別幽默,饒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無深度,小說的可讀性就低了。這本書我推薦不太了解現(xiàn)代文學的人看,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在上個世紀中葉,就有人這樣寫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國人,也不都是悶子。

  貓城記讀后感范文篇二

  今年30晚上在自己家過的。都期待著春節(jié)晚會。包了頓白菜豬肉餡的餃子。8點正,開始看晚會。打了很久的哈欠,就看見兩個亮點。一個是魔術師謝謙的變魔術。另一個就是由趙本山、畢福劍、小沈陽、丫蛋演的小品。只有這兩個是不讓我們失望而讓我們興奮的。

  初一到初三每天在家給病人輸液。哪里都沒有去。初三把買的老舍的《貓城記》一口氣讀完。我稀罕老舍的文字!对卵馈、《駱駝祥子》、《二馬》、《離婚》、《四世同堂》等,好多都看了。唯獨仰慕的《貓城記》沒有看過。這陣子終于在新華書店買到《貓城記》。年前瞎忙著,一直沒有時間看這本書。這一天,我終于過癮了。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當時稱得上異類的一部作品《貓城記》,當年代表世界文壇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曾經(jīng)鐘情于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當這部作品被介紹到西方時,這種題材及風格便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有消息說,在1968年,諾貝爾獎已經(jīng)決定將獎頒給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辭世而作罷。

  《貓城記》在開篇部分介紹,主人公乘坐飛機(船)來到火星,遇到當?shù)刂腔凵埲?結(jié)尾部分解釋,主人公目睹貓人國滅亡后半年,乘法國探險飛機(船)回到地球。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jié)識貓人朋友,到學習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jié),無不符合社會科學邏輯。但在作者寫作之時,人類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對火星了解還十分有限,對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級生命也沒有定論?梢哉f整篇小說是構(gòu)筑在一個科學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語言風格展露無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說的先驅(qū)與代表,但在《貓城記》這部作品中卻沒有像以往那樣用過多的北京方言編制形象。一方面這與上文提到的小說特殊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卻是因為作者蓄意嘗試著一種特殊的語言風格。作為貓人看待的另一種外國人,他們在與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yōu)槭裁唇M織這個團體呢?因為本地人的污濁習慣是無法矯正的,他們的飯食和毒藥差不多,他們的醫(yī)生就是———噢,他們就沒有醫(yī)生!”類似口語上的突然轉(zhuǎn)折,常常被設計成相聲中的包袱,這里令人莞爾一笑的同時,也會適宜地引起我們對那一年代的國民在衛(wèi)生、醫(yī)療方面的狀況和習慣的反思。這篇小說盡管主觀上背離了當時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觀上偶然地具備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廣泛認可的黑色幽默藝術特色。

  寫的真好啊!悲涼啊!雖然寫的是外太空的貓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國人。影射的還是我們中國人人性的悲哀。在這本書里,這個溫暖的`人也終于是絕望了。貓人滅絕。不戰(zhàn)而敗。其中有解放前中國的影子,有文-革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國的影子。那屠殺就像南京大屠殺一樣。老師和校長沒有薪水。被批斗,學生和老師是敵對的,互殺。學生沒有知識,抵御不了外敵,就會窩里斗。聽主人公講人類穿高跟鞋的美妙,貓女也扶著墻學習踩磚頭用腳尖走路。貓男則試著穿褲子。迷葉,貓人的生活離不開迷葉。

  和以前民國的大煙差不多。吃迷葉才可活的感覺好。貓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給錢就投降;蕦m的墻上是堆爛泥,墻下溝填滿臭水。因為攻城的矮人怕臟。這樣可笑的抵御。(矮人們是我所知道的人們中最殘忍的。貓國的滅亡是整個的,連他們的蒼蠅都不剩幾個。)老舍的原話。主人公最后搭法國到火星的探險飛機,才回到偉大光明的中國。最后一句結(jié)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點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貓城記讀后感范文篇三

  這些“另類”也許源于人們未能從中找到老舍先生一貫幽默的筆調(diào)、社會底層那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還有那些讓人感覺親熱而溫馨的濃濃的京味。而失了幽默、小人物和京味的《貓城記》,在它一經(jīng)出版就遭到了各種各樣的非議,甚至三年后,老舍先生在他的《我怎樣寫<貓城記>》一文中,也說這部作品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多年后的老舍,便不得不連篇累牘地為這部失敗的作品寫出檢討文字,甚至先生那謎一般的生命永逝,似乎都與這部“另類”的作品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在歐洲老舍研究界享有權(quán)威地位的保爾·巴迪先生在他的《小說家老舍》一書中對《貓城記》也有著同樣具有新意的另類評價,他認為小說“揭示了當時普遍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某種思想狀態(tài),這是這部小說所獨特的貢獻,……我們對作家由此而透露出來的某些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不應漠然視之。”

  也許,藉著探究這些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我們可以稍許地撩開《貓城記》的神秘面紗,走近一個“另類”的老舍。

  給我們另類感覺的首先是作品的形式。

  《貓城記》在文體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長期以來被冠以寓言小說、諷刺小說、科幻小說、奇遇小說、幻寓小說等等名稱,由此可知它荒誕的外衣首先給人們帶來的認知上的不確定性和無所適從,以及認知心理上的強烈沖擊。

  在《貓城記》中,我們幾乎處處可見諸如《美麗新世界》、《神曲》、《辛巴達歷險記》、《格列佛游記》、《阿麗思漫游奇境記》、《最先抵達月球的人》等西方奇遇游記中故事構(gòu)建的影子,同時又不乏來自中國的《新西游記》、《地府志》、《地下旅行》等幻寓出奇、譏談世風的成分。其中,與西方奇遇游記如出一轍的故事構(gòu)架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摹仿,更是一種烏托邦精神的繼承。而中國傳統(tǒng)的譴責諷喻小說給予《貓城記》的又是貓城諸多景象所反映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影兒。

  老舍是一位對政治、社會和文化異常關注的作家,他對烏托邦的關注與繼承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浸潤到了他整個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老舍又是一位寫實主義的作家,他在《文學概論講義》中這樣描寫寫實主義者的烏托邦理想:“幾乎沒有文藝作品是滿足于目前一切的,烏托邦的寫實者自然是具體地表示對現(xiàn)世不滿,而想另建理想國。”這是老舍最早提及烏托邦的文字,它的寫作時間是在1930年到1934年間。最早提及“理想國”是在1934年寫的《小病》中,最早提及“地上樂園”是在1935年到1936年間寫的《我怎樣寫<趙子曰>》中。而在《貓城記》中,同樣也寄寓著鮮明的烏托邦理想。小說認為:“假如有好的領袖,貓國就一定有希望,在我的心中起了許多許多色彩鮮明的圖畫:貓城改建了,成為一座花園似的城市,音樂、雕塑、讀書聲、花、鳥、秩序、清潔、美麗……”

  寫實家對于現(xiàn)實的批判是永遠基于一個指向未來的“他者”的,而烏托邦就是現(xiàn)實的“他者”形象,它永遠以棄絕現(xiàn)實的面貌出現(xiàn),而且永遠激蕩著烏托邦主義者對于建構(gòu)未來社會的高度熱情。在《貓城記》中,這種熱情是藉著貓城的徹底毀滅迸發(fā)出來的。在老舍筆下,貓國是一個“我祖父敷衍,我的父親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們敷衍”的無望的國度。貓國最終亡國滅族,連一點希望都沒有存留,這種徹底而決絕的態(tài)度來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歸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來,只有徹底的毀滅,才會有完全的建構(gòu),它也許使我們感受到了“末日審判”的顫栗,然而《貓城記》又決不是一部絕望的沉淪之作,它的字里行間依然跳動著熾熱的愛國情感,在作者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關照中,這種對社會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為催國人猛醒。假如貓人能醒,那個鳥語花香、書聲朗朗的貓國也許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們探源老舍先生的烏托邦情結(jié),除了貧苦的出身和社會時代因素外,對于作為基督信徒的老舍來說,宗教體認和宗教情懷就不能不說是他接受烏托邦思想的一個“前理解”基礎了。

  在基督教思想中隱含著一種深刻的社會主義烏托邦思想,即“天國烏托邦”。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就籠罩著濃郁的基督教色彩,許多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本身就是虔誠的基督信徒;浇趟缟械恼鄙屏、潔身自好、急公好義、樂于助人等美好品質(zhì),是社會主義運動與宗教的可相容之處。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譯的寶廣林作品《基督教的大同主義》中就有這樣的話:“以犧牲精神,使社會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國也!……平民感覺社會之黑暗與經(jīng)濟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覺悟而發(fā)現(xiàn)其理想之國家,……一面有世界共產(chǎn),一面有國際聯(lián)合,……以求建設基督之新紀元焉!……必須以上帝之圣靈,感動之,約束之,而后圣潔美滿之社會,可實現(xiàn)矣。……今日上帝之靈,仍蓄于世人心中,繼續(xù)前進,驅(qū)世界際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老舍的烏托邦理想是樸素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理想,在這個理想的國度里面,基督的天國影像是鮮明而生動的`。把我們的視野從烏托邦的天國拉回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貓城記》所反映的現(xiàn)實影像同樣是鮮明而生動的。

  1932年的中國,國民正為專制和獨裁的橫行所苦,軍閥在各自的地盤上作威作福,還強迫饑餓的民眾夾道歡迎他們這些所謂保護者,甚至鼓動自己的軍隊到鄰近地區(qū)搶劫。在北方地區(qū),每年有近1400000難民從滿洲逃進關內(nèi),人民群眾處在戰(zhàn)爭的威脅與專制獨裁的雙重苦難之中,民不聊生。而在貓國,迷葉林的所有者們?yōu)榈钟鶕尳僬卟坏貌黄赣猛獍钊藢で蟊幼o,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護衛(wèi)軍同樣是劫匪!

  而校園內(nèi),一幕接一幕的慘劇也在不斷地上演,正如《貓城記》中所描寫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大學校長、教授被瘋狂的學生非法監(jiān)禁。

  當《貓城記》開始在《現(xiàn)代》刊物上連載后的第二個月,即1932年9月,輿論就披露了北京一批教授控告故宮博物館管理當局偷賣文物的新聞,輿論一時嘩然,當局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貪污事實。這又何嘗不是貓國那個被盜賣已空的博物院的翻版呢?

  把這些鮮活的現(xiàn)實從中華大地移向遙遠的貓國,這種時空的錯位給了我們陌生感,從而實現(xiàn)了作者的話語策略,同時也傳達給我們又一種另類的感覺,那就是作者悄然改變了的觀察視角。

  寫作《貓城記》的1932年,是老舍在英倫度過了五年教書、讀書、寫作的歲月后回到混亂不堪、強敵環(huán)伺的祖國不久,此時的他對現(xiàn)實政治和國事民瘼的關懷已有了一種全新的視角,那就是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對其進行文化反觀的新視角。

  貓國的天空布滿了絕望的陰霾,但這位外來的闖入者卻試圖用一種感傷的文化構(gòu)想去描畫一個理想的現(xiàn)代中國。

  在貓城,塵世間的種種弊端、黑暗、殘缺、壓抑和匱乏,在外來的觀察視野里被放大,使它們與現(xiàn)實世界構(gòu)成了雙重關系,而這個觀察者本身又與他心中理想的世界構(gòu)成了雙重的關系,這種強烈的雙重對比關系不僅讓我們因其中的絕望情緒而顫栗,它讓我們聯(lián)想到末日審判時白色大寶座前的毀滅,但同時又讓我們隱隱感受到一份對理想國度的激情盼望,它讓我們看見對天國翹首的基督信徒臉上的榮光。我們之所以得以看見他們,乃是因為作者的筆端涌流著愛的激情,這是一種強烈的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在貓城,鄉(xiāng)村的劣紳、街面上的庸眾、官場上的群丑、校園里的暴徒、儒林中的敗類、軍隊里的懦夫……一切合乎一般公眾價值觀的美好事物都被顛覆,失去了全部的意義。然而這種顛覆的后面涌動著對理想國度的翹盼激情,激蕩著一種來自信仰的堅定意志,從而使這種顛覆性的描述充滿了強勁的道德力量。這種道德性的顛覆是一種笑謔,也是一種諷刺,不過它也是雙重性的,它也將自己的鋒芒指向笑謔者和諷刺者自身。在這個充斥著絕望氣息的貓城,觀察者和敘述者成為唯一的被取消者,他被取消的理由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他來自異域,在他的血管里流動的是別樣的鮮血,它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空間,這種空間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他是一線希望?貓城的唯一救命稻草?對西方異域文化的渴求?抑或只是來自基督信徒確信的天國等待?

  無論這種可能是什么,它都指向一種極大的現(xiàn)實可能,那就是它可能帶給作者意想不到的災難,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老舍先生因?qū)@個虛擬貓城的顛覆性敘述而獲罪了,獲了政治之罪。那么,老舍先生是在說政治嗎?這是否又是他另類的一面呢?

  “大家夫斯基哄”、“馬祖大仙”、“紅繩軍”等意象在貓城留給了觀察者深刻印象和強烈沖擊,而在觀察者看來,與其說貓城是毀于外敵的入侵,倒不如說是毀于這個紛亂無序的貓城社會。那么,老舍一定是在抨擊政治了?假如真是如此,老舍就太膚淺了!貓城毀了,貓城是什么?國家?政權(quán)?民族?

  《貓城記》并不是獨立的作品,他依然是一個始終關注著文化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之一,深藏在老舍內(nèi)心的還是他那慣常的、深深的文化傷痛。

  走進貓城,這里沒有城門,敷衍是他們的傳統(tǒng),就連那些被稱為民族希望的兒童們,“臟、瘦、臭、丑”也成為他們的標簽,這里昭示的是一種心智不健全、信仰虛無、價值理念模糊的民族性,它們一旦在兒童的心里扎了根,民族的希望便化為泡影,毀滅的絕望也就由此而生。而孩子們的教育則是“入學即畢業(yè)”的奇怪現(xiàn)象,這便更是絕望中的絕望了。

  在貓城,革命被稱之為“哄”,而它的由來常是因外界某一種思想的入駐,因此又為之加上一個個諸如“大家夫斯基”之類的定語,而這些“哄”的效果,照貓城唯一的明白人小蝎的話說,就是“人家的特色還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們還是我們;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特色,越鬧越糟便是我們的特色。”當然,貓城也有土生土長的“哄”,那就是皇權(quán)與民權(quán)之間相互斗爭的“參政哄”、“民政哄”等等。這些假如稱為政哄的話,在小蝎看來,它們也有顯明的現(xiàn)象:“第一,政治只有變動,沒有改革。這樣,民主思想越發(fā)達,民眾越貧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們越浮淺。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學識,即使有救國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權(quán),也是事到臨頭白瞪眼!沒有應付的能力與知識。”

  讀著這些文字,我想說,與其說老舍是在抨擊政治,不如說他是在鞭撻文化。只不過他的鞭撻有別于那個時代普遍的吶喊風格,而是毀滅的風格,但老舍的毀滅是指向新生的,因為他始終是站在文化民族主義者的堅定立場上言說他的文化關照的。這種關照是源于超越的視界,源于信仰的靈魂。

  但很遺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情形下,國人的接受視野正面臨日趨嚴重的危機,盡管貓城只是一個想象中的火星小國,盡管作者是懷揣著滿腔的愛國愛人的熱情,但他另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仍然遠遠超出了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承受力,老舍感到了深深的懊悔,“失敗”成為他唯一可以言說的話語。

  然而,正是這部失敗的作品,卻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落后的癥結(jié)。老舍先生不僅在作品中用一種近乎絕望的掙扎進行了民族種性的拷問,而且開出了民族自救的藥方:以教育立人恢復人性,再從文化的復興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這樣,民智可開,民族有望,國家可強。

  可以說,這樣的療救方案并沒有超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傳統(tǒng),但老舍的突破在于,他一直以來并不看好五四時期一再強調(diào)的沖破一切束縛和鮮明決絕的“個性解放”態(tài)度,他著眼并關注的是由群體的自覺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國家觀念和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識,這是他獨特的關懷視角和解決方式,這里彰顯的是先生在重建國民性上與五四先驅(qū)的重大差異。老舍先生對市民群體的弱點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見,甚至帶有一種“執(zhí)拗的偏見”,然而正是這種偏見使他始終都延續(xù)著自己一貫的文化啟蒙主題,《貓城記》也不例外。而這一主題之所以深刻,乃是因為,時至今日,當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tài)迷思如過眼煙云般在歷史的天空劃過,塵埃落定,我們面臨的依然是嚴峻的“文化啟蒙”問題。盡管有許多所謂的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企圖用大眾的主動性來消解精英話語,但無可否認的是,文化啟蒙始終是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本土現(xiàn)實。

  老舍,他始終以明確的文化擔當意識固守著自己的文化使命,這是“老舍文學”一貫的深層底色。他自覺地身負破壞鏟除舊文化、創(chuàng)造新社會與新文化的雙重十字架,堅定地走在文化十字架的思考者和踐行者的路上。

  在老舍先生一生的創(chuàng)作時光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是在英美的自由國度里度過的,異域的文化體驗給了他獨特的思想感受和情感沖擊,在巨大的文化落差沖擊下,他踏上的是一個以有著深厚文化積存的文明古國的視閾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眼前新文明的歷程。他在異域的文化落差中艱難探索,建構(gòu)起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個性,使他能夠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文化反觀的視閾一旦打開,對國民劣根性的強烈批判就幾乎貫穿了他的全部作品,《貓城記》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舉足輕重的一部。他的文化心理機制和特異的思想歷程,使他自覺地從文化層面去觀察描寫他所熟知的國民,探討民族的命運,指向“文化改造”的預定主題,中西文化及國民性的比較就這樣成了“老舍文學”的核心架構(gòu)。

  老舍以他特異的風格著稱于世,他以最獨特的方式感知自己,同時也就感知到了一個獨特的時世,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藝術世界。

  當我們再次捧讀《貓城記》這部被老舍先生自稱為“失敗”的作品,掩卷長思,我們的靈魂便不得不嘆服于他那驚人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作者那種“執(zhí)拗的偏見”使我們不能不面對我們自身文化的極大缺憾,不能不將審視的眼光投向我們的內(nèi)心。直到今天,自省與反觀依然是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以及自我改造的必要視角。在這一點上,《貓城記》無疑是具有深刻的預見性的。

  我們的文化需要謙卑!


猜你感興趣:

1.老舍簡介及主要作品

2.老舍四世同堂讀后感

3.貓城記讀后感

4.關于老舍的簡介資料

5.老舍為什么自殺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jié)】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專題復習也很重要06-15

口語學習方法總結(jié)08-14

英語學習方法總結(jié)07-21

總結(jié)EXCEL的正確學習方法06-17

考研英語學習方法總結(jié)08-15

大學英語學習方法的總結(jié)06-15

小學數(shù)學學習方法總結(jié)06-14

英語口語學習方法總結(jié)10-08

小升初各個階段的學習方法總結(jié)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