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原試題
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一、閱讀理解
1. D [解析] 這則寓言淺顯易懂,其說明的道理是立場不同、所處環(huán)境不同,處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就會有所不同,這里尤其突出的是綿羊和乳牛因此而不能了解小豬的感受。不難發(fā)現(xiàn)符合題意的只有D項,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最了解。A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是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這個看法不分伯仲各執(zhí)一詞,而題干中很明顯小豬的看法是貼近事實的;B項不是一個道理,而是方法論意義;C項比較好排除,其應改為“當局者清,旁觀者迷”,只有小豬自己知道牧人會要自己的命。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2. A [解析] 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屬于社會現(xiàn)實類。文段依次講述了留守兒童的形成原因、存在問題及社會弊端。不難發(fā)現(xiàn)文段闡述的主體是留守兒童,而不是其衍生出來的“父母”和“義務教育”,排除B、C。如果說這只是文章的一個片段,作者接下來估計要講D項的內容,對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建議等做一些調研和思考,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呼吁全社會,包括政府(政策和制度)、教育部門、家長,共同來關注、關愛留守兒童,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3. D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這段文字屬于總-分式行文脈絡,首句點明共產黨員的稱號是光榮與責任的共同體,接下來陳述、解釋新中國成立前后無數(shù)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保持和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全心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發(fā)揮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發(fā)揮的先鋒模范作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再接下來舉例論證有少數(shù)共產黨員偏離了軌道,講求個人私利,最終遭到人民唾棄,損害了黨的形象。然而無論是解釋說明還是反面舉例,所要表達的觀點是一致的,即將首句的主題深化:共產黨員的光榮與責任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人民才會擁護你。本題選D。A、B、C都是從個別字詞出發(fā)引出的片面觀點,如A只說責任,C只說現(xiàn)象。
4. D [解析] 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考生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文段的論述主體,我們把文段內容抽絲剝繭,先說“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業(yè)余時間沒有養(yǎng)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淺顯地說是業(yè)余時間的重要性,更深層次地則是說讀書學習要形成習慣,爭分奪秒,這樣就可以排除B、C。再看后文,繼續(xù)說了業(yè)余時間的多寡,從表述上來看每個人的業(yè)余時間都是如此,減去工作、睡眠等,故差異不在時間,而在于業(yè)余時間干什么,最后突出“充電”的重要性,即旨在強調“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故本題選D。
5. B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首先說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存在文化、價值沖突,再說市場經濟產生的各種問題,最后闡釋了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資本的本性決定的,這只能說明市場經濟在我國存在各種負面效應即各種問題,而不能說其在中國走不通,故排除A選B。C為無關選項,題干沒有提到諸如“徹底的市場化”的信息;D項為合理猜測,但并不是文段主旨。B項的表述符合“報喜不報憂”、“先報喜后報憂”的中國人心態(tài),需要抓住“但”字后面的重點。
6. C [解析] 這道題目是典型的分-總行文脈絡,可根據(jù)關聯(lián)詞迅速定位關鍵信息。文段先敘述了選人用人的代表方式,再分別敘述其在實踐操作中的局限性,難以達到“選優(yōu)”并“選對”,故不利于提高選人用人的科學化水平。最后通過“因此”引出結論:選拔考試可用于前期選拔--“海選”,后期選拔則盡量多用提名推薦,將兩種方式完美地結合于整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當中。故本題選B,它為上述結論的同義轉述,“考察”即為推薦提名,因為推薦需要投票,投票取決于平時的工作考察。A項過于抽象,有更合適的答案時不選;B項為無關比較;D項概念擴大,“推薦提名”只是“以人選人”的代表,“選拔考試”也只是“制度選人”的代表,不能同義替換,再者文段只說“劣”沒說“優(yōu)”,而且“以分取人”和“以票取人”雖不能實現(xiàn)選優(yōu)、選對,卻是唯一可實現(xiàn)的定量方式,文段否認的是取得分和票的過程,并沒有否認這個方式。綜合起來,只能選C選項。
7. A [解析] 這是一道態(tài)度觀點題。作者先說現(xiàn)在的史學論文越發(fā)“規(guī)范”即晦澀,專業(yè)人士也很難弄明白,再說社會對歷史讀物的需求卻是與日俱增,這就形成一對矛盾--供求不一致。接著舉例說了兩本專業(yè)人士寫的能“閱讀”的歷史著作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大受歡迎,再大膽對現(xiàn)狀進行猜測:專家教授之所以排斥某些讀物可能只是誤解,其實排斥的是胡編亂造的“歷史讀物”。作者借以說明舉例的兩本讀物并非是胡編亂造的,是適應社會需求的。所以作者認為應鼓勵專業(yè)人士寫作可讀性強的歷史讀物。B項是個社會現(xiàn)象,作者寫這段文字并不是批判現(xiàn)象,而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故排除;C項屬無端猜測,因果倒置;D項主體有誤,文段講的并非是歷史讀物真實與否的問題。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8. B [解析] 這是一道細節(jié)判斷題。此類題和主旨概括題有根本的區(qū)別,前者需從文段里找答案,后者需要整體把握。文段以一個假設開篇,“如果……那么我國盲目模仿日本動畫則是一條歧途”,從這個條件關系中其實我們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前一個分句表示條件,后一個分句表示在該條件下出現(xiàn)的結果,根據(jù)后文開始分析原因,說明我國的動畫創(chuàng)作確實存在抄襲日本動畫的現(xiàn)象,正確答案為B。A項“要完成一個如此急驟的大轉型實在無異于一步登天”不代表正處于轉型期;C項在文段中未提及;D項需要引申,不能從文段中得出。
9. C [解析] 語句理解題的關鍵是篩選文中的信息,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考查的句子多為富有特色的重要詞句。理解它的方法是將形象描述轉換為直白表達,將委婉含蓄轉換為直接表達,可從句子的關鍵詞、位置、技巧、表達意圖入手。文段圍繞“門”講述了它的各種寓意,一扇門的象征和奧秘在于它隱秘的性質。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可以有多種理解,但放在原文中:“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無論一個人在哪兒,只要他在一扇關著的門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隱秘”。句中的“馬群”與“人”作比較,“牧放的馬群”沒有門可言,沒有感情可言,也沒有隱秘可言。因此該句應理解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獨立的天地,人是有隱秘需求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段的主體是人,馬是為了突出人,不能選B。
10. A [解析] 這個故事闡述的是一個管理學上的效應,即使沒有管理學的知識儲備,也可知國王的最后一句話為此文段的“文眼”,“凡是多的,叫他多多益善”,與此相類似,要想在某一領域保持優(yōu)勢,就必須做大做強,當成為領頭羊時即可獲得額外的或更多的收益。故本題答案為A。由于該故事出自《新約·馬太福音》,故社會學家莫頓將其稱為“馬太效應”。B項“什么好事都……”、C項“會一直孤獨”、D項“亙古不變”要么太絕對,要么主觀臆斷,都不是正確答案。
11. A [解析]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了推廣普通話和保衛(wèi)方言之間的關系。首句說明這二者之間是不矛盾的,然后引用周有光先生的話解釋二者的屬性,最后指出這二者的關系實際上是相得益彰,配合起來對彼此都有好處。所以文段意在說明推廣普通話和“保衛(wèi)方言”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的,顯然重點在后邊,所以A項是表達的重點。C項只是文字中的一個方面, D項則表示推廣普通話和“保衛(wèi)方言”是有主次之分的,這與文中的觀點不符。故本題選A。
12. D [解析] 通過“現(xiàn)在則……”可以看出,這段文字是將傳統(tǒng)春節(jié)和現(xiàn)在的春節(jié)比較著來說明的,首先排除B項。A項中的“變味了”過于抽象,也要排除。文段的中心句是“春節(jié)不僅是百姓生活的重大節(jié)日,也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資源”,提煉出來就是D項的內容。故本題選D。
13. B [解析] 這段文字討論的中心是名人故居的價值,從⑤的轉折來看,前邊緊連的是⑥,②通過舉例是對⑤的解釋,所以這三句的順序應是⑥⑤②,其他三句都是結論性的句子,而③可以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應將③放在最前邊,先理清楚名人故居的意義,然后才能解釋名人故居的工作,所以先①后④,所以這六句話的順序是③⑥⑤②①④,故本題選B。
14. A [解析] ②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缺少主語,發(fā)出感嘆的應該是有關專家學者,即③在②前;①中“尤其”表示遞進,前邊對應的應該是⑥,⑤中“融書法繪畫與雕刻藝術為一體”說的是王家大院各種磚雕、木雕、石雕,所以⑤在①后,那么這三句的順序為⑥①⑤;剩下的一句說的是王家大院的“建筑裝飾”,應該是總領⑥①⑤的,放在最前,那么這六句話的順序是④⑥①⑤③②,故選A。
15. C [解析] 本題為態(tài)度觀點類題目。整段文字圍繞的中心是小品,首先排除B。而第一句話中還談到了其他藝術作品,主要是為了說明目前的小品中有一些次品跟其他藝術作品中有次品一樣都是正常的,而從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對小品的現(xiàn)狀還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A項只是對一個現(xiàn)狀的描述,D項不是文段的重點。故本題選C。
16. D [解析] 作者重在強調的是開放原始資料和典籍的積極效果,而對文獻封閉保守的態(tài)度并不是文段的重點,排除A項;整個文段講述的重點是開放其國家的文獻,排除B項。比較C和D,C項只是最后一句話的概括,而D項的思想則貫穿于整個文段中,表述也更準確,故本題選D。
17. D [解析] 文段第一句亮明了作者對英語的態(tài)度,即可以學習,但沒必要太早學英語和全民學英語,C項只是對這一句的概括,排除C。接著說應該堅守住本民族母語的陣地,最后兩句說的是漢語的重要性及我們要將其發(fā)揚光大,所以作者的意圖就是說明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要將漢語發(fā)揚光大。A項可能是事實,但文中并未提及;B項的“傳統(tǒng)地位”文中也沒有提到。本題選D。
18. B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實施住房市場化以來,有鄰居相當于沒鄰居了;第二個部分是網(wǎng)絡興起后,鄰居文化有了回歸之勢,也就是介紹了兩種不同階段的鄰居關系的變化,所以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鄰居關系隨著時代變遷。故選B。
19. A [解析] 文段第一句先說明健康的企業(yè)文化是必要的,然后指出在企業(yè)文化建設里陷入太深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指出什么是好的企業(yè)文化,最后為民企指路,不能在企業(yè)文化里造出個瓶頸?梢姡亩蔚闹髦际且乐乖谄髽I(yè)文化建設里走火入魔,造出個瓶頸,也就是說不能在企業(yè)文化建設里陷入太深,否則會阻礙企業(yè)發(fā)展。故本題選A。
20. C [解析] 從第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思是政府應認同媒體有著監(jiān)督的責任,然后通過半杯水的例子來說明政府與媒體的關系,即媒體報道出政府已經做了哪些和政府還沒有做哪些,政府就去做那些還沒有做的,這兩者的關系也就是政府應在媒體的監(jiān)督下努力完善自己,D項“相互合作”的關系在文段中體現(xiàn)得不明確。故本題選C。
二、邏輯填空
21. B [解析] 四個選項第一個詞詞義都相差不大。從第二空入手,“作對”較口語化,用在這里不合適。第二空中應填入一個表示狀態(tài)的詞語,“對抗”是對立相持的意思,“反抗”意為采取行動反對,相比“對抗”沒有相持的意思,而“抗衡”還包含一層“不相上下”的含義,所以第二空填入“對抗”最為合適。故本題選B。
22. C [解析] 先看第二個橫線,根據(jù)句意來判斷。“因為”后的內容是對前邊的結論的解釋。新認知的事實證明了原來的問題不成為問題,即原問題不存在了。填入“解體”或“修改”的話,那么原問題也并非完全消失,B、D兩項排除;“消失”不用作被動,所以第二空應填入“解散”,這里“解散”的意思是取消,雖然“解散”不常用來修飾問題,但用在這里主要是為了與“解決”對應,同時也更形象。驗證一下第一個橫線處,演變:事物逐漸發(fā)展變化(指歷時較久的)。而這里史學的問題和答案顯然是歷時較久的,第一空填入“演變”很合適。故本題選C。
23. B [解析] 與“理性才會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形成搭配的可以是“只有”“唯有”,排除C項。奢求:過高的要求。這一點在文中體現(xiàn)不出來。指望:一心期望;盼望。“要求”帶有命令的成分,這里用“指望”更為合適。故本題選B。
24. D [解析] 同日而語:指同一事物,不同時間的比較。相提并論:把不同的人或性質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等量齊觀: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鞛橐徽劊喊巡煌氖挛锘煸谝黄,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根據(jù)語境,可以看出制度漏洞是要跟人為責任區(qū)別開來的,而不是對兩者混在一起進行比較,第一空可填入“等量齊觀”或“混為一談”。第二空應填入一個比“掩蓋”表達的程度小一些的詞,即“淡化”。故本題選D。
25. A [解析] 第二空填入的詞語比“在所難免”程度要深,排除D項。“揭露”是一個貶義詞,這里應填入一個中性詞,排除B項;“塑造”與現(xiàn)實不搭配,“塑造”一般修飾人物形象,排除C項。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無法替代或缺少的。故本題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