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統(tǒng)風俗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qū)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二月二龍?zhí)ь^的傳統(tǒng)風俗,歡迎大家參考!
【1】二月二龍?zhí)ь^的傳統(tǒng)風俗
廣西:土地節(jié)
桂東地區(qū)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jié),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yè)(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xué)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y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志》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志》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jié)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xiàn)婦女于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志》《全縣志》都載有此俗。
搶花炮
搶花炮的.“花炮”是鐵制圓環(huán),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后置于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nèi)裝火藥,燃放后即把花炮沖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按民間傳統(tǒng),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搶花炮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歷經(jīng)千百年的搶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趕歌圩
鄧龍屯壯族歌圩節(jié)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遠近群眾匯集于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壯族歌圩節(jié),賽唱壯族山歌。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節(jié)目精彩紛呈,吸引四鄰八方眾多群眾到場觀看,熱鬧非凡。
看斗牛
上林縣木山鄉(xiāng)廟會形成于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發(fā)組織。廟會上,人們可以興味盎然地觀看斗牛、斗雞、山歌對唱、獅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賽等多種傳統(tǒng)民間活動。還可品嘗各種美食小吃,欣賞民俗節(jié)目演出。
逛廟會
農(nóng)歷二月初二,當?shù)嘏e行一年一度的文武廟會,祭社游行、舞龍舞獅、賞花燈、唱大戲等活動相繼上演。村民則殺雞宰鴨、擺酒設(shè)宴招待親朋好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和諧安康、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2】二月二龍?zhí)ь^的傳統(tǒng)風俗
二月二龍?zhí)ь^,俗稱“春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在這天慶祝“龍?zhí)ь^”以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襲,龍?zhí)ь^已經(jīng)深入人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慶祝形式。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吧。
1.引錢龍 ①山東地區(qū)用灶煙在地面畫一條龍。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nóng)作物生長都有益! 、跁x西北地區(qū)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置圈內(nèi),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圻有地區(qū)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2.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部分地區(qū)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yù)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3.剃龍頭 農(nóng)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fā)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臘月都不光顧理發(fā)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4.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fā)”,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guān)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愿望。
5.吃豬頭肉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fā)”,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guān)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6.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tǒng)的'漢族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農(nóng)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jīng)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jīng)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
7.爆米花 春節(jié)過后農(nóng)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jié),要對種子發(fā)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里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zhì)的種子不會炸裂,農(nóng)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fā)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guān)于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于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
8.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qū)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9.圍糧倉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qū)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10.祭 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qū),既有類似龍?zhí)ь^節(jié)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1.居家禁忌 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12.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shù)地區(qū)很流行,不少地區(qū)一直沿續(xù)至今。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統(tǒng)風俗】相關(guān)文章:
二月二龍?zhí)ь^的風俗08-06
二月二龍?zhí)ь^理發(fā)的風俗07-11
農(nóng)歷二月二龍?zhí)ь^傳統(tǒng)習俗03-11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03-11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10-14
廣西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08-22
北方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03-12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及由來09-22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與來歷06-19
南方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