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家長和學校如何和諧相處
家長和教師共同承擔著學生的教育任務(wù):目標一致,內(nèi)容各有分工;時段交替,方法各有所長。日常交流中,雙方共同語言較多,相互信任,一般都能直言不諱地表達觀點見解。教師和家長做到和諧相處應該不難。
學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會產(chǎn)生許多枝節(jié)差錯,盡管教師和家長提前做過大量工作,但問題總是在意料之外出現(xiàn),遲到、早退、曠課、早戀、打架、玩游戲、頂撞老師等。學校里發(fā)生的問題,教師會努力解決,其方式和效果因人而異,為了達到更好的或滿意的效果,教師有時會將問題通報給家長,或請家長來校協(xié)助解決。
對于家長來說,來自學校的交流,打破了平靜的生活,被動接受一些責任負擔,做出的回應多種多樣,大體可分為五種類型,教師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與教師共振型。夸張問題的嚴重性,較緊張,內(nèi)心不愿接受事實,認為孩子不應該犯這個錯誤,氣憤于孩子給家長丟臉,火氣極大,對學生非打即罵。尤其在教師面前對孩子訓斥極為嚴厲。
這種家長責任心強,態(tài)度積極,容易實現(xiàn)家校信任,能夠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利于教師在教育管理中堅持原則,減少學校教育的阻力,對學生起到威懾作用,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其弊端在于獨裁式的處理方式僅僅發(fā)揮了家長的優(yōu)勢之一——威,而沒有用好舐犢情深的情感優(yōu)勢,有時對青春期的學生教育效果不理想。
面對這類較直爽的家長,教師要把握好通報信息的度。介紹問題及事件過程時應詳細、具體、全面,分析前因后果時需要慎重,不能充當導火索,應就事論事,不可過分強調(diào)其歷史性原因或深層次原因,應表明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要提出指導意見,建議家長采取一種較合理較科學的方式面對孩子,變盲從教師為利用個性特色來啟發(fā)誘導孩子,以柔中帶剛或剛中帶柔的策略攻勢瓦解孩子的偏執(zhí)。
筆者曾接觸一男生,與班主任關(guān)系較好。班主任偶然發(fā)現(xiàn)其存在早戀現(xiàn)象,且時間較長。鑒于該生情感細膩、脾氣暴躁,工作難度較大,班主任先找了女生談話。女生誠懇地接受,寫出書面保證。為確保萬一,班主任先把家長請到辦公室,說明情況。父親立即火冒三丈,急于興師問罪,經(jīng)再三勸說,才同意先經(jīng)班主任調(diào)解,若無效,家長再出面。在班主任說服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了暴躁行為,家長積極援助,方式是不分青紅皂白將孩子痛打一頓。后來又經(jīng)幾個回合,終未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學生逐漸走到了班主任的對立面。此次失敗,班主任的責任在于沒有引導好家長,沒有提前會同家長擬定好面對面解決問題的方案。
溺愛型。較欣賞自己的孩子,對其缺點不能給予足夠重視。重養(yǎng)輕育,盡其所能滿足孩子的一切有理或無理要求,保護孩子不受任何生理心理傷害委屈。愿意代勞孩子的辛苦。做事聽之任之,不加干涉,只要喜歡就行。極盡其能地向孩子的生活學習追加物質(zhì)金錢,以確保自己和孩子在群體中的優(yōu)越感,甚至以此類虛榮教導孩子。
他們剝奪了孩子對抗挫折、鍛煉成長的機會,樹立了物質(zhì)依賴意識和自私孤傲意識,封堵了孩子追求完美、品嘗進步的心理需要,使其喪失了憂患意識和進取心,阻礙了孩子心理成長。這類學生普遍自信,不過其自信不是克服困難后的自我肯定,而是對事物的艱難性缺乏足夠心理準備的無知。
接到教師通報時家長并不完全相信。他們會趕緊與學生取得聯(lián)系或干脆跑到教室,尋求學生版本的事件過程和評價,很快將認識“統(tǒng)一”到學生的“高度”,反過頭來再與教師接觸,共同討論問題的原因,往往傾向于“問題不大”“暫時現(xiàn)象”,建議教師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看到學生良好的本質(zhì)。認為區(qū)區(qū)小事,不會對集體和他人產(chǎn)生不利影響。
這種與學生同角度看問題的父母,不是學校教育的堅強后盾,僅僅是可爭取力量。一方面,教師要主動溝通,常聯(lián)絡(luò),將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心理狀態(tài)、學習積極性滲透過去,使其心中有數(shù)。用詞要恰當,不可渲染其優(yōu)點,也不能直指其缺點,多列事例,少評價,且要具備人證物證,以防學生“翻供”。另一方面,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樹立孤軍奮戰(zhàn)的意識,盡量不驚動家長,形成處理結(jié)果后再通報。做通學生的思想工作是家長順利接受結(jié)果的前提,日常交流建立的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基礎(chǔ)。如果確實需要借助家長力量,必須核準事實,有當事人及證人的書面材料,還要確保家長的第一輪消息是在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都在場的情況下得到的。這樣有利于增加透明度,尊重事實,公平處事。
與這類家長接觸必須慎重。對于問題解決的效果不可強求,贏得幾分算幾分。若過于激進,把家長推到學生一邊,既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也不利于學生發(fā)展,還不利于家校長期合作,甚至引起家校矛盾。任何時候談話主題不可離開學生。由于其視角的局限性,涉及的無關(guān)瑣事,總能被提煉出個把有傷信任的因素,從而抵消交流效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類家長母親居多,可見接觸女性家長時更應注意。
面子型。
虛榮心較強,對孩子的心理、習慣有較到位的了解。當接到消息時,認同教師的見解,但礙于面子或家庭自尊,不愿意當面接受,往往表示懷疑,希望進一步了解細節(jié)。對于問題的嚴重性,無論教師如何強調(diào),總表現(xiàn)得不在乎。孩子在場時,與教師的共識避而不談,專揀有異議的地方說,且頑固不化。表面上看這種家長不可理喻,實際上他會把孩子拉到角落里狠批狠訓,直到孩子低頭認罪為止,這樣家校合作的目標也能實現(xiàn)。
這類家長雖然在家校交流中制造了一點困難,可對待學生是嚴厲的,且在教師面前保護了學生的自尊。不過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不利,易助長其虛榮心,養(yǎng)成正規(guī)場合有錯不認、不尊重事實的壞習慣;二是家校爭執(zhí)拉遠了師生距離,為以后的師生交流增加了阻力,甚至為學生頂撞教師埋下伏筆。
這些負面影響完全可以通過教師靈活的處理方式降到最低。例如,教師監(jiān)督學生自己將事情告知家長,免去家校爭論的尷尬;堅決不在學生面前與家長說事;通報情況時不評不議。只要摸透心理,講究一點藝術(shù),教師都能夠做到與這類家長和諧相處。
搪塞型。明白教師的好意,也想維護教師的積極性,不過更顧慮孩子受不了這份委曲,心疼孩子的遭遇;特別理解孩子的難處,總認為孩子犯錯是不得已而為之,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原因。當接到消息時完全附和教師,甚至能和教師一起批評幾句,可眼淚從孩子的臉上流到了他的心里。一離開教師的視線,又噓寒又問暖,全然忘了自己的責任。有的倒過頭來附和孩子數(shù)落老師挑剔同學,無原則地迎合孩子口味,以求孩子一時暢快。
這是家長中最不合格的一類。其危害不僅在于學校、學生,還影響社會輿論。他們不懂教育,但愛孩子。對于這類家長,教師要多打聽多了解,早看透,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家長的牢騷來自學生,所以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尊重學生情感。對于學生敏感的話題要講得精而準,以贏得敬佩。加強輿論引導和監(jiān)督,及時糾正不積極言論和做法,使消極思想不產(chǎn)生,不交流,不擴散,以減少家長學生的積怨。對這類學生多表揚,少批評,盡可能取得其信任。遇到問題時,不能把班規(guī)校紀強壓到到他頭上,應先對其恰當?shù)牡胤浇o予肯定,再指出其不足,促使其自我反省,協(xié)助其得出結(jié)論。只要學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家長就不會再生是非。實在難以做通需家長協(xié)助的,須將家長請到辦公室,虛心請教,統(tǒng)一口徑,再見學生,一起說服教育。之后,支走學生,和家長一起總結(jié)效果,研究鞏固方案,向其講清道理,強調(diào)家校不一致的嚴重后果,強烈要求其日后要鞏固教育效果。最后,將其送出校門。不給家長和學生獨處的機會,以保證當天的教育效果。
與這類家長和諧共處的關(guān)鍵是見面時多向家長介紹觀察到的學生日常學習中的細節(jié),使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從而取得家長信任。
漠不關(guān)心型。這類家長自身知識水平較淺,或工作繁忙,或家庭背景特殊,而對孩子教育不重視。孩子送入學校,便甩手不管,對孩子的表現(xiàn)不聞不問。教師通報消息時,不細問,不耐煩,敷衍塞責,不能夠拿出專門時間思考處理,不關(guān)心問題輕重及后果。當時見了孩子僅僅輕描淡寫幾句,過后見了孩子早已記不起。
這類家長不易和學校發(fā)生爭執(zhí),對學校教育的幫助也不大。在他們看來,平時的家校溝通是多余的。教師若頻繁主動交流,常引起反感。教師要把握好交流的頻率和時限,講話要簡明扼要,列舉一兩個事實后直奔主題,簡短表明意思,馬上結(jié)束。不可拖泥帶水,要趕在其耐性限度內(nèi)達到目標。出現(xiàn)問題時,多介紹問題的嚴重性,強調(diào)負面影響,以引起高度重視。對家長的工作,要講清工作目標,提出具體要求。
因這類家長較粗心,學生有許多行為習慣不規(guī)范,需要教師悉心指導,但抗挫折能力和自立能力強。溝通時多提一下這樣的閃光點,利于拉近距離,增加信任度。只要擺明利害關(guān)系,擊中焦點,引起關(guān)注,調(diào)動起積極性,他們將發(fā)揮難以估量的作用。
與家長溝通的方式需因人制宜,這就要求教師摸清情況,定準類型。接觸前應多打聽,并依據(jù)學生特點對家長進行推斷。接觸時先少說多聽細觀察,看準后再采取相應策略。家校合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都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所以不管過程是否產(chǎn)生了分歧,談話的最后一定要回歸到一點,即學生的學習,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溝通圓滿收場。
盡管立場、理論水平、情感標準家校迥異,但我們可以抓住學習主線,遵循心理規(guī)律,與家長和諧相處,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廣闊平臺,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金秀梅宗金東
【家長和學校如何和諧相處】相關(guān)文章:
婆媳之間如何和諧相處08-17
如何和小人相處07-30
姐弟戀該如何和諧相處05-15
如何和性格活潑的女孩相處08-25
國旗講話:和諧相處03-11
新媳婦如何和婆婆相處呢09-27
如何和室友相處 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05-20
如何與親人友好的相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