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宋史·周瑩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周瑩,瀛州景城人。右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景之子也。太宗潛邸時,瑩得給事左右。即位,補殿直。領(lǐng)武騎卒巡警泉、福州。卒才數(shù)百,捕劇賊千余,遷供奉官。天雄軍節(jié)度孫永祐、轉(zhuǎn)運使楊緘稱薦之,又使綏、銀州按邊事,還奏稱旨,擢鞍轡庫副使。
真宗嗣位。會蜀平,部送脅從者數(shù)十百人至闕下。西川轉(zhuǎn)運使馬亮因入奏,請赦其罪遣還。瑩以為當盡誅之。令瑩、亮廷議,上是亮議,悉原其罪。
五年,高陽關(guān)都部署闕,藩侯無足領(lǐng)之者,宰相請輟宣徽使以居其任。時王繼英任北院,上以瑩練達軍事,乃拜永清軍節(jié)度,兼領(lǐng)其任,為三路排陣使,撾`人有錢仁度者,頗有軍功,與虎翼小校劉斌相競,為殿直閻渥所發(fā)。以瑩故,詔勿問,止徙斌隸他軍。契丹入寇,詔步兵赴寧邊軍為援,撝,則寇兵已去,即日還屯所。上聞曰:“瑩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測。輕于舉措,非將帥體也!
景德初,丁內(nèi)艱,起復,代王顯為天雄軍都部署兼知軍府事。嘗召洺州騎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與寇直,力戰(zhàn),有死傷者,瑩猶謂其玩寇,將悉誅之。詔賜金帛,諭瑩勿治其罪。車駕北巡,為駕前東面貝冀路都部署。明年,改知陜州,俄徙永興軍府,又移邠州,兼環(huán)慶路都部署。時夏州內(nèi)屬,詔省戍兵還營,以減饋餉之費。仍手詔諭瑩,瑩遽奏乞留,以張邊威。上謂瑩庸懦不智,以曹瑋代之,徙知澶州。
故事,大禮覃慶,外藩無賜物例。東封歲,瑩鎮(zhèn)澶淵,車駕所經(jīng),故特有襲衣、金帶、器帛之賜。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復遣還鎮(zhèn)又以澶淵當契丹之沖藉其廩給之厚復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還京師卒,年六十六,贈侍中。初謚忠穆,后改元惠。
(選自《列傳第二十七》,有刪改)
譯文:
周瑩,是瀛州景城人。右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周景的兒子。太宗未登基時,周瑩得以在太宗身邊供職。太宗即位后,周瑩補任殿直,率領(lǐng)勇武的騎兵巡視泉州、福州。手下士兵僅僅幾百人,捕捉大盜一千多人,升任供奉官。天雄軍節(jié)度使孫永祐、轉(zhuǎn)運使楊緘稱贊舉薦他,他又出使綏州、銀州巡視邊境事務,返朝奏報符合皇上旨意,被提拔為鞍轡庫副使。
真宗繼承皇位。恰逢蜀地叛亂被平定,安排押送脅從人員幾十上百人到京。西川轉(zhuǎn)運使馬亮趁機入朝上奏,請求赦免他們的罪過,將他們遣送回去。周瑩認為應當把他們?nèi)繗⒌;噬献屩墁、馬亮在朝廷上商議,皇上認為馬亮的意見合理,全部赦免了他們的罪過。
成平五年,高陽關(guān)都部署一職空缺,藩侯中沒有足以兼任這一職位的人,宰相請求停了宣徽使的職讓他來擔任這一職務。當時王繼英是宣徽北院使,皇上認為周瑩熟練通達軍事,就讓他擔任永清軍節(jié)度使,兼任高陽關(guān)都部署這一職務,為三路排陣使。周瑩的仆人有個叫錢仁度的,很有軍功,與虎翼小校劉斌互相爭勝,被殿直閻渥揭發(fā);噬弦驗橹墁摰木壒,下詔不加追究,僅調(diào)動劉斌隸屬其他軍隊。契丹入侵,皇上詔令步兵趕赴寧邊軍救援。周瑩到達時,入侵軍隊已經(jīng)離去,周瑩當天返回駐地;噬下犝f這件事后說:“周瑩為什么不慎重些稍作停留,讓他們看到(我軍)難以預測。周瑩舉動輕率,不是將帥之材!
景德初年,遭遇去世而服喪,后被起用復職,代替王顯擔任天雄軍都部署兼知軍府事。曾經(jīng)召集治州騎兵一千五百人前往大名,他們在路上與盜賊相遇,奮力作戰(zhàn),有人死傷,周瑩還說他們輕視敵寇,將要全部殺掉他們;噬舷略t賞賜金錢和布匹,告訴周瑩不要治他們的罪;噬系奖狈窖惨,周瑩擔任駕前東面貝冀路都部署。第二年,改任陜州知州,不久調(diào)任永興軍府,又調(diào)任邠州,兼任環(huán)慶路都部署。當時夏州歸附,詔令撤掉一部分戍守的士兵使其返回營地,以縮減軍隊糧餉的費用;噬嫌谑怯H自書寫詔書告知周瑩,周瑩急忙上奏請求留下士兵,來擴大邊境的聲威;噬险J為周瑩平庸懦弱沒有智謀,讓曹瑋接替他,周瑩調(diào)任澶州知州。
按以往的制度,舉行大型慶祝典禮,沒有賞賜節(jié)度使的慣例。到封禪泰山的那一年,周瑩鎮(zhèn)守澶淵,澶淵是皇上所經(jīng)過的地方,因此特有襲衣、金帶、器帛的賞賜。大中祥符七年,入京朝見,又遣還軍鎮(zhèn)。又因為澶淵處在契丹的要道上,憑借其糧食供給充足,周瑩又被任命為澶州知州。九年,患病,請求返回京城。后去世,享年六十六歲,贈官侍中。最初的謚號為忠穆,后改為元惠。
【《宋史·周瑩傳》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宋史《包拯傳》原文、翻譯05-23
《宋史·蔣偕傳》原文及翻譯12-17
《宋史·鄭獬傳》原文及翻譯12-20
《宋史·宋琪傳》原文及翻譯12-20
《宋史·盧秉傳》原文及翻譯12-22
《宋史·李壁傳》原文及翻譯03-04
《宋史·趙普傳》原文及翻譯12-20
《宋史·龐籍傳》原文及翻譯12-27
《宋史·陳襄傳》的翻譯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