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1
1、三顧茅廬
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guān)、張頂風(fēng)冒雪,二顧茅廬。
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guān)、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2、隆中對
劉備與諸葛亮相見后,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quán)。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quán)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jī)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
3、白帝城托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yán)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jīng)有一段對話。
據(j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擴(kuò)展資料
諸葛亮對劉備如此忠心的原因:
1、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
劉備曾經(jīng)為了請出諸葛亮而三顧茅廬,大家要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待遇,他為了能夠讓諸葛亮出山,而三次光顧,由此可見他相當(dāng)誠心,也正是因為感動于他的誠心,諸葛亮才決定從此以后都要輔佐他,而且絕無二心。
2、在諸葛亮的心目當(dāng)中,只有漢室才是正統(tǒng)。
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會一直輔佐劉備。而在劉備離世之后,又為他留下了一個幼主,雖然劉禪非;奶疲侵T葛亮依然認(rèn)他這個正主,所以即便是正主非常無能,他也愿意拼盡自己的.全力為他守住家業(yè)。
3、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注重綱常的人。
在他的心目當(dāng)中,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而且這一點是永遠(yuǎn)都不會改變的,如果改變了一切也就亂套了,所以,他既然已經(jīng)認(rèn)下了劉備這個主,就不會輕易生出叛亂之心。而且他自己也明白,這對于他而言,是一件讓人很不恥的事情,所以他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2
1.三顧茅廬的故事在與曹操大戰(zhàn)時失敗了,曹操想借此把劉備身邊的文官徐庶,便布下了一個騙局,曹操謊稱他的母親病危了,需要他及時回家去,徐庶在即將回家的時候,告訴了劉備一個可以一統(tǒng)天下的秘訣,那就是去臥龍找一個叫諸葛亮的人。
劉備聽到有此好消息,當(dāng)然很高興,迫不及待的就準(zhǔn)備去拜見諸葛亮,果然第二日他就帶領(lǐng)了自己的兩個手下去臥龍拜訪諸葛亮,結(jié)果因為當(dāng)時通訊還是很不方便,不能提起預(yù)約,第一次去恰巧諸葛亮出門去游山玩水了,因此第一次探訪失敗了。劉備當(dāng)然不會就此放棄,沒過幾天,他又帶著他的`手下去拜訪諸葛亮了,那天的天氣十分糟糕,但也不能阻擋去拜訪諸葛亮的腳步。
好不容易到了,卻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恰好和好友出去了,這次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劉備給了諸葛亮弟弟一封信便走了。新年過后,劉備再一次去拜訪,這次諸葛亮終于在家中,可是恰恰他正在休息,因此劉備在外面等了很久,當(dāng)諸葛亮醒來之后,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與諸葛亮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他成就霸業(yè),經(jīng)過一番談?wù)摚T葛亮答應(yīng)了劉備的請求。
2.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劉備被吳火燒連營,大敗后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dāng)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dāng)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dāng)皇帝吧!敝T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dāng)皇帝的意思。
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3.劉備乘亂取荊州的故事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已死,劉琮繼任荊州之主。
劉備向南撤退,諸葛亮勸劉備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襲取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沒有采納這個意見,于是才有了當(dāng)陽之?dāng),也才有了赤壁之?zhàn)。
4.勸劉備稱帝的故事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之后,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于是群臣勸劉備稱帝,但劉備沒有立即答應(yīng)。
這時,諸葛亮以漢光武帝為例,語重心長地勸說劉備,使劉備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建立了蜀漢_。5.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曹操大軍沿江結(jié)寨,準(zhǔn)備并吞江東。
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quán)要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3
劉備真實的想法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眾說紛紜。擇其要者,不外以下這幾種說法:
第一,真心說。陳壽也贊成這種說法,并且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里面高度評價說:“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趙翼也說:“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情流露?”盧弼《三國志集解》在反駁孫盛等質(zhì)疑時也說:“有所感于中,不覺言之如是”。
第二,權(quán)謀說。有人認(rèn)為是劉備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又懷有猜忌,于是“陰懷詭詐”出此言,逼諸葛亮表盡忠之態(tài),“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無疑哉”(王夫之《讀通鑒論》)。孫盛也認(rèn)為“(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托孤之謂。”
第三,還有一種說法,所謂“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劉禪不肖無能,諸葛亮可以在劉備另外二子中選取立一個。但聯(lián)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說不通。如果是從劉備另外二子中選立一個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來說事、對比?
爭議主要發(fā)生在第一、第二種說法中。它是千古之謎嗎?
筆者斗膽提出第四種說法:這是一句可有可無的客套話--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所以不必看重這句話。為什么呢?
首先,這句話不稀奇。如果單獨看這一節(jié),不可避免地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認(rèn)為是“驚世駭俗”的一句話,基本會贊同陳壽的'說法。但三國里六次托孤,幾乎同樣的話就發(fā)生過三次之多,另外兩次分別是孫策托孤于張昭:“若仲謀(孫權(quán))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吳歷》)劉表托孤于劉備:“表病篤,托國于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攝荊州’(《魏書》)!
劉備兩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劉表之語與劉備之語同出一轍,還更明確!叭酥畬⑺,其言也善”。劉備不可能無動于衷。所以劉表的托孤之語對劉備影響甚大,也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03-22
諸葛亮的故事03-10
有關(guān)諸葛亮的故事06-01
(精選)有關(guān)諸葛亮的故事06-02
和諸葛亮聊天作文08-22
品劉備作文08-13
“劉備”的電腦作文08-02
和諸葛亮聊聊天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