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子思想的作文1200字
戰(zhàn)國時期,各國忙于開拓疆域,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而在當時的思想界卻呈現(xiàn)出歷史上少有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流傳最廣泛的是儒家和墨家,社會上流傳著“非儒即墨”的俗語。那么,為什么法家后來居上,成為了統(tǒng)治者所推崇的學說呢?孟子殫精竭慮,為勞苦大眾奔走呼喊,為什么沒有人響應呢?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法家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在中國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呢?原因之一:法家的思想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
我們都知道,能否實現(xiàn)儒家“仁政”和墨家“兼愛,非攻”的主張,關鍵是要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換言之,儒家之所以沒有被當時被各國統(tǒng)治階級接受,關鍵是當時的社會情況不允許。
當時的孟子,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廣大百姓的痛苦,面對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他批判道:“攻城之戰(zhàn),殺人盈城。掠地之戰(zhàn),殺人盈野!泵鎸δ切┎活櫲嗣袼阑,縱情聲色的昏君,他的批判更是犀利無比,毫不留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路有餓殍!边@在當時的社會是普遍存在的,絕非孟子無的放矢。
孟子認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因此才不能把國家治理好。
孟子的觀點很主觀。事實上,所有的諸侯王都有仁愛之心,但那都是在把天下變成自己的家后才會表露出來的。在當時動蕩的社會,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環(huán)境,也就是說沒有這樣的“仁政”社會基礎。既然沒有社會基礎,實行“仁政”也就無從談起了。
原因之二:統(tǒng)治者不重視當時的封建專制,說白了就是人治。一個政策能否實施,完全要看大王的臉色。如果你碰上了“唐太宗”那樣的君主,算你運氣好,你的才華就會有所展現(xiàn)。如果你碰上的是個暴君,那么,縱有昭昭若明星之德,與日月齊輝之才,要你怎樣,你就得怎樣。當時的統(tǒng)治者都恨不得把天下的人都變成自己控制下的奴隸,誰會實施孟子那套“民貴君輕”的主張呢?他們不過是把這當做一個笑話聽,孟子也不過是他們眼下一個酸味橫溢的腐儒。孟子四處碰壁,是各國的領導們都用心打仗的緣故。寫到這里不由得為孟子惋惜,真是生不逢時啊。
原因之三:當時的社會需要法治任何統(tǒng)治者在采納建議的時候都是有針對性的,就是要看這個學說能否為自己的統(tǒng)治而服務。當時的韓非子所推崇的嚴刑峻法,在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的戰(zhàn)國時期是適用的。這也就是法家最終傲視百家的關鍵。
盡管孟子心里也知道,當時的君王很難聽進他的苦勸,但他還是懷著一顆仁愛的心,懷著對天下子民的憐憫奔走于各國之間,疾呼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蹦杲畔〉乃匀簧萃合逋跄軌?qū)嵭兴闹鲝,實現(xiàn)他心中的夢想.當他看到梁王迷茫,冷漠的表情時,他的內(nèi)心當然是極其痛苦的。但他仍然不肯低下他高傲的頭,而是選擇了離開,奔走到齊國。
當他痛苦的發(fā)現(xiàn),沒有人對他的學說感興趣的時候,他回家了,就像一個勞累了的人一樣,在對心中的藍圖無限的渴望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今天我們品味著孟子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孟子那顆永遠屬于人民的紅心在散發(fā)著墨香的書頁上跳動不止……
【孟子思想的作文1200字】相關文章:
關于孟子的作文05-31
關于孟子作文01-16
孟子名言09-08
孟子的經(jīng)典名句09-13
孟子的名言09-03
孟子的名言精選02-22
孟子經(jīng)典的名言01-24
孟子的語錄02-14
孟子的名言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