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我班學生已基本學會了自己閱讀的方式,因為有了前一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鋪墊,我覺得我班學生對這課的學習應該是很輕松,所以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讀——選讀——質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過提問前一課的知識導入了新課,再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眴l(fā)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fā)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弊尯⒆觽兟(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huán)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提出問題,大家解疑課堂非常的活躍,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很快的理解了“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xiàn)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筑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后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
最后由《路旁的橡樹》引發(fā)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fā)對環(huán)保問題的關注;再結合我市開展的三創(chuàng)一辦的活動讓學生進行了課外延伸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了環(huán)保教育。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2
在進行《路旁的橡樹》一課的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孩子們討論:筑路工人們改變筑路計劃,讓一條本應是“箭一樣筆直”的公路繞成了“馬蹄形”究竟值不值得?我的本意原是讓通過孩子們討論進一步感悟文章內容。可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插曲。剛開始孩子們的態(tài)度還比較統(tǒng)一、明顯?墒且恍邦}外話”出現(xiàn)了:這條公路原本應該是“箭一樣筆直”,現(xiàn)在卻彎成了馬蹄形,這樣沒有以前設計的那樣漂亮了;這樣又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增加了筑路成本;人們在通過這里的時候不小心的話還會發(fā)生安全事故;既然要保留這棵橡樹為什么在設計、規(guī)劃的時候不稍稍調整一下?……他們反應越來越強烈,設計這個問題的初衷沒有實現(xiàn)。我不得不強行引導轉變孩子們思路,并要求他們聯(lián)系上文“……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來思考,可彎一下子繞大了,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想法,時間又不夠了。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也不無道理。
本來是想讓他們通過討論進一步了解課文重點,體會筑路工人熱愛橡樹、熱愛大自然的“一顆高尚的.心”,以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結果卻偏離了正常軌道。怎樣在培養(yǎng)、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基礎上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接軌,是一個讓我比較困惑的問題。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尤其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一些道理,該怎么做,學生都明白,而且很會說,但在具體做的時候卻又不是那么回事了。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為了保護一棵橡樹,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筑路計劃的故事。在本課的學習中,主要指導學生在自主讀文中感悟環(huán)保主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讓同學們與《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中的人們作對比,讓同學們自己感受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高尚品質,在他們樸實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美好情懷。從教學效果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工人和工程師的心理活動。同時,在本課,我著重在于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訓練上,我讓孩子們找出主要人物,事件與結果,在交流討論中讓孩子們盡情發(fā)揮,在引導孩子們用簡單的語句組合歸納,盡管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學生的`進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文本特點,讓學生在本文的矛盾對比中感悟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此外,在教學本課時我還是未能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自讀理解,對于這一點我還學要更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做會更好。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4
《路旁的橡樹》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筑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盡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對于文中文中描寫橡樹的樣子以及公路彎曲成馬蹄形則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感受作者的細膩的描寫。
首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也是課前導讀引導學生閱讀的明確要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能夠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讀完課文,大多能夠說出課文主要寫筑路工人為了保住橡樹而繞開樹鋪路的.故事。但是他們不能這么簡練地概括,當然,這還要學生進一步練習才能達到,但是我又引導學生還應該再說出受到人們稱贊這層意思,應為這也是文中的內容所反映出來的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既要抓住主要的還要注意課文意思的完整性。
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寫橡樹的樣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要圖文結合,體會橡樹的粗壯、結實、挺拔,并且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這棵橡樹和哨兵的相似性,進一步感受這棵橡樹給草原帶來的視覺美,也為下文感受筑路工人和設計師為保留這份美而做出改變的心靈美加深體驗。
不足之處,本課教學對于知識點的訓練不夠,比如,對于擴寫句子沒有結合后面的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fā)現(xiàn)進行訓練,下次,海英注意知識的連貫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5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8課內容。此文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工人們在修建公路時,發(fā)現(xiàn)一顆粗壯、結實、挺拔的大橡樹挺立在路基的中央。為了保護橡樹,工人們與工程師經過精心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是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既保護了橡樹,又圓滿的完成了筑路計劃”的故事。表現(xiàn)了人們對草木的珍惜,贊揚了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強。
本文語言質樸,情節(jié)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選編的意圖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思想情感。
整堂課我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盡量避免分析教材,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和中心句”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他們反復去讀,去體會。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xiàn)與文本的交流、對話。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6
今天,我教學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第二組的一篇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紤]到在一節(jié)課里要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孩子們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各位領導和前輩們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yōu)榱斯膭钗也疟M量說優(yōu)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xiàn)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huán)節(jié),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guī)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
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xiàn)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jié)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xiàn)了拖堂的弊端,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幾個小部分,還有,課堂中的討論過于形式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想如果繼續(xù)改進,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xié)作的大集體,感謝你們的指導。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7
我們都知道《課標》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參》中也明確強調,略讀課文,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著今后解決。
在教學中我也清楚這些,但對其精髓可能還是沒領會明白,當學生困惑的時候總想幫忙,上著上著也就把略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就在前幾天第一次試教中也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于是我們校長和主任就給我支了一招,說你可以根據(jù)導讀中的問題設計一張測試卷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道理,但能行嗎?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沒想到真的可以,給我最明顯的、有別于精讀課的'感覺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學生在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在認真地對待這張卷。而且經過幾次試教后,讓我體驗到了這張卷有他獨特的優(yōu)勢,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評價的介入下,我們能夠摸清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還有那些個同學不行;學生對前幾課精讀課文中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情況也能有個準確的了解,同時能檢測出我們在前幾課精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教學中一定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8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一開始,讓學生質疑,許多學生對“高尚”一詞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另外,在讀建筑工人和工程師說的話時,讓學生補充詞語,想象他們是怎樣說的,學生讀法不一,把課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自己的解讀中明朗化了。還有我還讓學生補充工程師()地說,工人們()地說,有的孩子第一個填左右為難,矛盾,平靜,第二個填焦急,激動,憤怒,各自說了不同的理由,可見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道的理解,教師在這其中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相信學生的能力!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yōu)榱瞬豢诚饦,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于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jù)。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jù)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 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于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于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后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xiàn)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并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微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松地解決了,最后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9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著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筑路計劃。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贊揚了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文章語言質樸,情節(jié)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從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fā)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這篇課文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對一件尋常小事,處理卻不尋常的作法的描寫,讀者在讀后內心受到震動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強自己的環(huán)保意識。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愛護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過具體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的準備,教案一改再改,還制作了相應的課件,教學的設計在頭腦里過電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營造出理想中的課堂,但理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幾點反思:
一、多種方式落實詞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教活了,學活了,才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經說過:兒童大腦的自然屬性要求,對他的智力培養(yǎng)須直觀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使得思維由具體形象向著這個形象的信息“加工”轉換。如果脫離大自然,從一開始學習起就只感知詞語,腦細胞很快就會疲憊,以致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給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這本百科全書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課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們無法把每一堂課都把學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體等有效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理解與記憶。新課伊始,我先給學生欣賞了筆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樹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相關的詞語,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當讀到平坦、挺拔等詞語時,頭腦中會顯現(xiàn)出相關的畫面,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很有幫助的,相信這種聯(lián)想,也會延伸到他們今后的學習中,看到類似的畫面,會很自然地把這里學到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去。另外,課文中有一個很生僻的詞:鍥子。我查了相關的詞典,發(fā)現(xiàn)里面的解釋是越解釋越模糊,其實這是我們在建筑工地上常見的木釘子。于是,我到學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個鍥子,當學到這個詞時,給學生展示了實物,讓學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語言反映的就是我們整個生活。
二、留足空間實現(xiàn)多元解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作為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離不開老師的引領。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的意識。對于這一點,相信每一個學生讀完文章,都會被文中建筑工人這種自發(fā)的保護環(huán)境的行為所打動,但我們要的不是語言上的巨人,最困難的是怎樣把理解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我覺得課文中最后一句中對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反復地出現(xiàn)這一段話,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
另外,在讀建筑工人和工程師說的話時,讓學生補充詞語,想象他們是怎樣說的,學生讀法不一,把課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自己的解讀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并舉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縱觀這一冊實驗教材,審視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凸現(xiàn)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記得前幾天參加小學語文的培訓時,虞哲中老師曾經講過:現(xiàn)在的課堂要呼喚工具性的回歸。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回歸到以前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著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是要努力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粗@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四、聯(lián)系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蔽覀冊谡n堂里大談特談環(huán)保,可是學生走出課堂卻依然我行我素,那么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發(fā)現(xiàn)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布置了這樣兩個作業(yè),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橋時花大量的資金移香樟樹的事例,二是了解身邊保護環(huán)境或破壞環(huán)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課堂里紙上談兵的蒼白。
只要是真實的課堂,就會有遺憾。雖然自己也努力過,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現(xiàn)列舉幾點:
。、可能是理解課文時每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緊密聯(lián)系,所以在分析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病⒁婚_始我出示了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介紹,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寫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那時,我們都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里的人們一樣,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還沒有環(huán)保意識的覺醒,以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閱讀理解中卻忘了這一環(huán)節(jié)。
。场⑦@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困惑。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0
本篇課文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fā)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培養(yǎng)閱讀能力。根據(jù)這一目標,我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進行學法指導:
一、采用提問填空法,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就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能力。本文是一篇寫事文章,而且對話比較多,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內容說清楚又簡潔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采用了“提問法”和“填空法”,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說清楚。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這一學法指導比較有效,既減低了學習難度,又進行了學法指導。
二、抓住重點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感悟的能力
閱讀本文,重點要體會人們在保護橡樹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一顆高尚的心,從他們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圍繞這一重點,我從抓中心詞“高尚”入手,通過對“高尚”詞義的理解,提出質疑:人們?yōu)槭裁磧H僅通過路旁的一棵橡樹這樣一件小樹,要不約而同地贊嘆筑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呢?然后抓住“橡樹”、“工人們”和“路”三方面進行體會。
首先,通過抓住描寫橡樹的句子,體會到這是一棵美麗的橡樹。在此基礎上,我補充了橡樹的生長資料及舒婷的《致橡樹》選句,讓學生體會到這更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橡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比較成功,尤其是資料的.補充,更加深化了文本,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人們保護的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個生命!為提煉文章的主旨起了鋪墊作用。
然后,通過抓住工人們的言行,體會高尚的心。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嘆氣”體會人們的內心想法,通過想象人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人們對橡樹的愛。
最后,抓住馬蹄形路進行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抓“筆直”和“彎曲”的對比,體會人們?yōu)榱吮Wo橡樹而不惜代價的高尚品質。
這篇課文曾也有老師上過研究課,但都覺得比較難上,感覺內容淺顯,沒有什么可挖掘之處,上出來的課比較貧淡。所以,我就繼續(xù)挑戰(zhàn)這一課,通過嘗試,總體感覺還可以,學生學習興趣也比較高,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覺得教學設計還可簡化,學生自主學習還不夠多,老師引得還是偏多,語言文字的訓練還可挖掘。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1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第六冊略讀課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課文寫人們在兩座大城市間要修一條路。一棵橡樹擋住了計劃中的路,為了保住大樹,修路的人把路彎曲成馬蹄形。過往的行人不約而同地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本文內容簡潔,行文時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師和工人們心里想的話。因此本課的教學以自學為主,利用教材,激發(fā)想象,填補空白,激發(fā)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感情。在教學中我自認為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1、以舊導新,激發(fā)興趣
復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又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自學質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本堂課我采用多種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拋棄一切無效的活動,讓他們讀、思,讓他們交流,使課堂展現(xiàn)生命的`靈動。
3、拓展延伸,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提了一個問題:假如你參加了這次修路,你還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同學們想出了不少的辦法。其中一個男孩的方法還不錯:以橡樹為中心修圓形路,既美觀又醒目。
4、以讀促悟,升華情感
教學中我始終將一個“讀”字貫穿課堂始終:讀通——讀懂——讀活,步步落實,層層提升。
但由于我在備課時比較注重備教材,因此在學生質疑時很多問題超出我的預設,幸好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才沒在課堂上出現(xiàn)被學生難倒的尷尬局面。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2
【教學片斷】
人教版小語第六冊第8課《路旁的橡樹》。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兩座大城市之間
,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它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為了保
護這棵橡樹,大家猶豫之后決定為橡樹讓道,于是本來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在這兒彎曲成了馬蹄形。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贊揚了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讀完整個故事后,我讓孩子們寫寫心里的話。可以對自己說,也可以對工人們說,也可以對橡樹說。寫完后小朋友們開始交流。有的說“工人叔叔,你們有一顆高尚的心,我代表橡樹謝謝你!”有的說“我們應該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有的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愛護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蔽业哪樕下冻隽诵θ荩淮涡【毠P既訓練了學生的`寫話能力,又使環(huán)保意識得到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結合,這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嗎?“老師,我說的跟他們都不一樣!”正在暗暗得意之時,一個小朋友自高奮勇地站起來說,“我想對大橡樹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此言一出,舉座嘩然。教室里鬧嚷嚷一片。
為了盡快讓他們安靜下來,我反問孩子們:“你們覺得大橡樹有沒有長錯地方?”有一部分孩子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我說:“大橡樹長在本來就屬于它的地方,無所謂對與錯。你之所以會覺得它長錯了地方,那是因為你習慣用人類的眼光去衡量一切。這是不對的!边@時,另一位學生“刷”地站起來,反駁道:“老師,我認為他的說法也是對的!你上次給我們講《敢于為“壞蛋”說話的人》這篇文章時不是說過,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答案就不一樣。我認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從人類的角度看,它確實長錯了地方!
我沒想到這孩子會拿我說的話作為武器向我挑戰(zhàn),我激動地反駁道:“我不能同意你的觀點。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永遠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自以為是大自然的主宰,隨心所欲地亂砍亂伐,造成洪水泛濫,土地沙化;隨心所欲地排放廢氣,傾倒垃圾,致使環(huán)境惡化,瘟疫橫行。難道我們得到的教訓還不夠嗎?”這時,好多孩子都來附和:“對呀,我們如果亂砍亂伐,大自然就會報復的!薄拔覀儾皇
學過《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嗎?因為人們亂砍樹木,最后洪水把村莊都沖走了!蹦莻向我挑戰(zhàn)的學生臉紅了,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教學反思】
一、要體現(xiàn)人文內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當聽到學生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
!蔽业牡谝环磻褪沁@孩子怎么能寫出這樣的話,把課堂的氣氛都給攪亂了。于是,我直截了當?shù)胤穸怂骸斑@是不對的!碑斘业挠^
點受到學生質疑后,我又義憤填膺,振振有詞,把學生作為辯論對手。粗暴地、武斷地否定孩子的觀點,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們。這種暴
風驟雨式地灌溉,學生真的能接受嗎?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它應該是和風細雨式地滋潤,
讓人文關懷猶如春風拂面,春雨入土。所以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結合語言的學習讓人文關懷得到有效地滲透。假如
我這樣做,也許“意外”就會轉為“意料之中”了。我們不妨讓鏡頭回放,然后重新設想“劇情”。
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想對大橡樹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
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
教室里一下子鬧嚷嚷的。
我示意孩子們靜下來。我問那個孩子:“你為什么這么想呢?你是不是特別希望這條公路是筆直、寬闊、漂亮,像箭一樣橫貫南北?”
那個孩子點點頭。
我再問其他孩子:“你們希望有這樣一條公路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
然后,我又問:“那么當時的筑路工人,他們希望有這樣一條公路嗎?”
孩子們說:“是的!
我又問:“你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
然后,孩子們開始讀書、討論。從工人們開始的希望,到后來的猶豫,字里行間,處處可以體會到工人們比我們更希望有一條筆直、寬
闊、漂亮的公路。
然后,我又問:“工人叔叔是多么希望修建一條筆直、寬闊、漂亮的公路啊,可他們最后做出了怎樣的決定?”
孩子們回答:“工人們決定為橡樹讓道,把公路修建成馬蹄形的!
于是我再問剛才那個孩子:“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同意這個決定嗎?”
二、要給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
當一個男孩理直氣壯地站起來反駁老師時,我直覺的反應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反問,直到孩子啞口無言,紅著臉不好意思地坐下。你
認為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還會這樣做嗎?其他的孩子還敢這樣做嗎?
假如,當時我能說一句:“你真是一位勇敢的男孩,敢于向老師挑戰(zhàn)。而且還懂得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zhàn)術,果然是智勇雙全
啊。你說得沒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就會不同。不過,不是所有的角度看問題都是正確的……”你想,那男孩會是怎樣的心情?
在課堂上,當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時,你是用寬容、賞識眼光去對待,還是感到惱怒與不屑呢?這些情緒與反應都跟你本身的人文素養(yǎng)
密切相關。教師要有善解人意的心靈,要有寬廣無邊的胸懷,要讓學生時時處處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懷。簡單地說,課堂上體現(xiàn)人文關懷,
不僅要重“言傳”,更要重“身教”。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3
本次教研,我所選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路旁的橡樹》。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略讀課文教學的原則“略其所略,重其所重”來展開教學。圍繞課文的閱讀提示來確定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并發(fā)表對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和對環(huán)境的保護。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學生通過讀課文導語找出本節(jié)課我們的學習目標,從感受橡樹的美麗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以“橡樹應該把獎章頒給誰”為突破口,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語句來感受到筑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顆高尚的心;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練筆傾訴來結束本堂課。
在備課時感覺自己的這個設計還是很不錯的,沒想到在實際的教學中落實的卻不是很好,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反思原因如下:
一、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通過朗讀關鍵句子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可是學生連最基本的正確、流利都做不到,談何感情朗讀?學生課前的預習不到位,學生沒有把這項口頭作業(yè)放在心上,當然就不去做了。因此,教學初讀這一關一定要做扎實了,否則影響深入研讀的質量。
二、“獎章應該頒給誰?”這個問題設計的不恰當。在保護這棵橡樹中,工程師和工人都是功不可沒的,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為自己的看法找理由時,由于對文本理解還不透徹,對此還有很有困難的,在這浪費了很多時間。
三、指導朗讀不到位,在教設教學時,我是抓住“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去指導學生的朗讀的,但做的還不到位,學生在朗讀方面仍很欠缺,我想此時老師的范讀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能范讀一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比較好的。
反思這節(jié)課上的真的很失敗,再接再勵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4
今天上午上《路旁的橡樹》一課時,我想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后再講課文內容,這樣上的課堂不會太冷清,因為在這之前,我曾經自己把課備好了,忘記讓學生熟讀課文了,以至于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的寥寥無幾,所以,我這節(jié)課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當我走到班級里學習最差的王少峰同學的跟前時,發(fā)現(xiàn)他只是嘴唇動但是沒聲音,我感到很奇怪,就俯下身子對他說:“你能給我讀一遍嗎?”迫于老師的威嚴,他膽戰(zhàn)心驚的讀著,當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時候就跳過去。一個生字還好說,可是一句話里好幾個不認識的字,他就不說話了。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只是嘴唇動而沒聲音。從他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想學,但是自己卻不會,于是我就見機讓他當全班的老師,我當他的老師,我讀一遍,他讀一遍,然后學生跟他讀一遍,讓他找到自信。
在板書的時候,我以簡筆畫的形式來講課文,這樣學生容易理解,當我畫出高大的橡樹的時候,有個學生說老師畫的像棉花糖,當時我心里想湊合看吧,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行了,可當我問到“什么樣的橡樹”時候,那個學生卻真的.說“棉花糖的橡樹”當時全班哈的一聲全笑了,我的臉一下子紅了,現(xiàn)在想想簡筆畫對老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過程中,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的完成了筑路計劃。課文語言質樸,情節(jié)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我有意引導學生對工人與工程師語言進行感悟,但學生們誕生了另一個精彩。一個學生說課文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yōu)榱瞬豢诚饦洌桶压沸蕹闪笋R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于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jù)。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jù)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于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于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后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xiàn)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并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微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松地解決了,最后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松。字詞也沒有象原來那樣查資料的方式來理解,而是溶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0-09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0-19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篇)08-03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集合15篇09-29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通用15篇)05-10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通用15篇06-15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合集15篇09-27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10-04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