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基與基礎工程考點整理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作為建筑地基的土層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地基與基礎工程的知識,歡迎閱讀。
地基與基礎工程考點整理1
(一)土方工程包括:土方開挖、土方回填、填土的壓實。
1、土方開挖
開挖原則: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
淺基坑開挖:測量放線—分層開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預留土層。
無支護土方工程采用放坡挖土,有支護可采用中心島式(墩式)、盆式、逆作法挖土。
基坑邊緣堆置:跨基坑上部邊緣不少于2m,高度不超過1.5m
開挖時就對平面控制樁、水準點、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標高、邊坡坡高等經(jīng)常進行檢查。
開挖深度超5m或未超5m但地質(zhì)條件、周圍環(huán)境和地下管線復雜,或影響毗鄰建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施工方案需要組織專家論證。
超挖時,不準用松土回填到設計高程,應用砂、碎石或低強度混凝土填實至設計高程。
2、土方回填
填土應盡量采用同類土填筑。不能選用淤泥、淤泥質(zhì)土、膨脹土、有機質(zhì)大于8%、含水溶性硫酸鹽大于5%、含水量不符合壓實要求的黏性土。
填方應在相對兩側(cè)或周圍同時進行回填和夯實。
填方應按設計要求預留沉降量,一般不超填方高度的3%,冬季填方每層比常溫減少20%-25%。
(二)驗槽
在施工單位確認自檢合格后提出驗收申請,由總監(jiān)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組織建設、監(jiān)理、勘察、設計及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技術質(zhì)量負責人,共同進行。
內(nèi)容:根據(jù)設計圖紙檢查核對基坑的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核對基坑土質(zhì)和地下水情況;空穴、古墓、防空掩體及地下埋設物的位置、濃度、性狀。
(1)觀察法:重點觀察部位:受力較大、易于發(fā)生不均勻沉降的部位,如柱基、墻角、承重墻下或其他受力較大的部位。
(2)釬探法:根據(jù)錘擊次數(shù)和入土難易程度來判斷土的軟硬情況及有無古井等地下掩埋物。每貫入30cm記錄一次錘擊數(shù)。
(3)以下情況應在基底進行輕型動力觸探:
1)持力層明顯不均勻;2)淺部有軟弱下臥層;3)有淺埋的坑穴、古井等,直接觀察難以發(fā)現(xiàn)時;4)勘察報告或設計文件規(guī)定應進行輕型動力觸探時。
(三)磚、石基礎施工
磚應提前1-2天澆水濕潤,燒結普通磚含水率宜為60-70%
(四)混凝土基礎與樁基施工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特點:就地取材、整體性好、耐久性好、可模性好、耐火性好;缺點:自重大、抗裂性能差、現(xiàn)澆結構模板用量大、工期長。
混凝土基礎有條形基礎、單獨基礎、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
1、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澆筑—振搗—養(yǎng)護—裂縫的控制,有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斜面分層三種澆筑方案。
分層澆筑時,應保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層混凝土澆筑完畢。
采用振搗棒在初凝前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增加混凝土密實度,提高混凝土抗壓強,提高抗裂性。
澆筑完畢后,應在12H內(nèi)加以覆蓋和澆水,養(yǎng)護時間不低于14天(21天)
(五)人工降排地下水
1、明溝、集水井排水:明溝布置在建筑基礎邊0.4m 以外,比地面低0.3-0.4m,集水進比地面低0.5m。
2、降水:基坑降水應編制降水施工方案
3、防止和減少降水影響的技術:回灌技術、砂溝、砂井回灌、減緩降水速度。
(六)巖土工程與基坑監(jiān)測
1、土的分類:1-4類為土、5-8類為石。
2、基坑監(jiān)測: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小于5m但現(xiàn)場地質(zhì)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復雜的及其他需要檢測的基坑工程應實施基坑工程監(jiān)測。施工前,應由建設方委托具備資質(zhì)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xiàn)場檢查。監(jiān)測單位應編制監(jiān)測方案,經(jīng)建設方、設計方、監(jiān)理方認可后方可實施。
地基與基礎工程考點整理2
常用地基處理技術
一、換填地基法
。ㄒ唬┗彝恋鼗
適用于加固深1~4m厚的軟弱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等,還可以用作結構的輔助防滲層。
。ǘ┥昂蜕笆鼗
適于處理3.0m以內(nèi)的軟弱、透水性強的黏性土地基,包括淤泥、淤泥質(zhì)土;不宜用于加固濕陷性黃土地基及滲透系數(shù)小的黏性土地基。
樁基礎施工技術
一、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基礎施工技術
根據(jù)打(沉)樁方法的不同,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基礎施工方法有錘擊沉樁法、靜力壓樁法及振動法等,以錘擊沉樁法和靜力壓樁法最為普遍。
。ㄒ唬╁N擊沉樁法
(1)施工程序:
確定樁位和沉樁順序——樁機就位——吊樁喂樁——校正——錘擊沉樁——接樁——再錘擊沉樁——送樁——收錘——切割樁頭。
對基礎標高不一的樁,宜先深后淺;對于不同規(guī)格的樁,宜先大后小,先長后短,可使土層擠密均勻,以防止位移和偏斜。
。2)打樁:正常打樁宜采用“重錘低擊,低錘重打”,可取得良好效果。
(3)樁的入土深度的控制,對于承受軸向荷載的摩擦樁,以標高為主,貫入度作為參考;端承樁以貫入度為主,以標高作為參考。
。ǘ╈o力壓樁法
施工程序:測量定位——壓裝機就位——吊樁、插樁——樁身對中調(diào)直——靜壓沉樁——接樁——再靜壓沉樁——送樁——終止壓樁——檢查驗收——轉(zhuǎn)移樁機。
混凝土基礎施工技術
三、混凝土工程
。ㄋ模┗炷翝仓
3、設備基礎澆筑
。1)一般應分層澆筑,并保證上下層之間不留施工縫,每層混凝土的厚度為200~300mm。
四、大體積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澆筑宜從低處開始,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進行。
。ǘ┐篌w積混凝土的振搗
(2)在振動界限以前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xiàn)裂縫,減少內(nèi)部開裂,增加混凝土密實度,使混凝土抗壓強度提高,從而提高抗裂性。
。ㄈ┐篌w積混凝土的養(yǎng)護
。1)大體積混凝土應進行保溫保濕養(yǎng)護,在每次混凝土澆筑完畢后,除應按普通混凝土進行常規(guī)養(yǎng)護外,尚應及時按溫控技術措施的要求進行保溫養(yǎng)護。
(2)保濕養(yǎng)護的持續(xù)時間不得少于14d,應經(jīng)常檢查塑料薄膜或養(yǎng)護劑涂層的完整情況,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
(四)大體積混凝土防裂技術措施
。1)溫控指標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混凝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
2)混凝土澆筑體的里表溫差(不含混凝土收縮的當量溫度)不宜大于25℃。
3)混凝土澆筑體的將溫度率不宜大于2℃/d。
4)混凝土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
。2)混凝土的保溫養(yǎng)護以及在混凝土澆筑硬化過程中澆筑體內(nèi)溫度及溫度應力的監(jiān)測和應急預案的制定等技術環(huán)節(jié),采取一系列的技術措施。
1)采用低水化熱水泥。
2)降低水泥用量,必要時摻粉煤灰。
3)在大體積混凝土配置可摻入緩凝、減水微膨脹的外加劑;
4)降低拌合水溫度及入模溫度;
5)及時覆蓋保溫保濕材料進行養(yǎng)護,并加強測溫管理;
6)在其中埋設冷卻水管;
7)征得設計單位的同意后留設后澆帶或施工縫。
砌體基礎施工技術
二、施工技術要求
砌體基礎必須采用水泥砂漿砌筑。
構造柱可不單獨設置基礎,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錨入淺于500mm的基礎圈梁內(nèi)。
防潮層宜設置在室外三水頂面以上和室內(nèi)地面以下的砌體內(nèi)。
基礎標高不同時,應從低處砌起,并應由高處向低處搭砌。當設計無要求時,搭接長度不應小于基礎底部擴大部分的高度。衛(wèi)生間等有防水要求的空心小砌塊墻下應灌實一皮磚,或設置高200mm的混凝土帶。底層室內(nèi)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空心小砌塊砌體,應用C20 混凝土灌實砌體的孔洞。
地基與基礎工程考點整理3
一、一般規(guī)定
。1)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減少基底土擾動的保護措施,機械挖土時,基底以上200mm~300mm厚土層應采用人工配合挖除。
(2)灌注樁成孔的控制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樁:應以設計樁長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樁必須保證設計樁長及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當采用錘擊沉管法成孔時,樁管入土深度控制應以高程為主,以貫入度控制為輔。
2)端承型樁:當采用鉆(沖)、人工挖掘成孔時,必須保證樁端進入持力層的設計深度;當采用錘擊沉管法成孔時,樁管入土深度控制應以貫入度為主,以高程控制為輔。
二、地基工程
砂和砂石地基施工質(zhì)量要點
砂宜選用顆粒級配良好、質(zhì)地堅硬的中砂或粗砂,當選用細砂或粉砂時應摻加粒徑25~35mm的碎石,分布要均勻。
三、樁基工程
1.鋼筋籠制作與安裝質(zhì)量控制
。1)鋼筋籠宜分段制作,分段長度視成籠的整體剛度、材料長度、起重設備的有效高度三因素綜合考慮。
。2)加勁箍宜設在主筋外側(cè),主筋一般不設彎鉤。為避免彎鉤妨礙導管工作,根據(jù)施工工藝要求所設彎鉤不得向內(nèi)圓伸露。
(3)環(huán)形箍筋與主筋的連接應采用點焊連接,螺旋箍筋與主筋的連接可采用綁扎并相隔點焊,或直接點焊。
2.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質(zhì)量控制
成孔(保證樁孔垂直、防止坍孔、防止偏斜、位移)→護筒埋設→護壁泥漿和清孔(第一次清孔在提鉆前,第二次清孔在沉放鋼筋籠、下導管后。)→水下澆筑混凝土。
水下混凝土澆筑
第一次澆筑混凝土必須保證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1.3m,以后的澆筑中導管埋深宜為2~6m。灌注樁樁頂標高至少要比設計標高高出0.8~1.0m。
四、土方工程
。1)挖土必須做好地表和坑內(nèi)排水、地面截水和地下降水,地下水位應保持低于開挖面500mm以下。
(2)挖土前,應預先設置軸線控制樁及水準點樁,并要定期進行復測和校驗控制樁的位置和水準點標高。工程軸線控制樁設置離建造物的距離一般應大于2S(S為挖土深度)。水準點標高可放在已有的建筑物或構筑物上(已穩(wěn)定無變化),也可在離建造物稍遠的地方設置水準點。
(3)土方工程施工,應經(jīng)常測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標高和邊坡坡度。平面控制樁和水準控制點采取可靠的保護措施,定期復測和檢查。土方不應堆在基坑坡口處。
。4)基坑開挖完畢,應由總監(jiān)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勘察單位等有關人員共同到現(xiàn)場進行檢查、驗槽,核對地質(zhì)資料,檢查地基土與工程地質(zhì)勘察報告、設計圖紙要求是否相符合,有無破壞原狀土結構或發(fā)生較大擾動的現(xiàn)象。經(jīng)檢查合格,填寫基坑槽驗收、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及時辦理交接手續(xù)。
。5)驗槽時,應做好驗槽記錄。對柱基、墻角、承重墻等沉降靈敏部位和受力較大的部位,應作出詳細記錄。如有異常部位,應會同設計等有關單位進行處理。
。6)土方回填
填筑厚度及壓實遍數(shù)應根據(jù)土質(zhì)、壓實系數(shù)及所用機具經(jīng)試驗確定。填方應按設計要求預留沉降量,一般不超過填方高度的3%。冬季填方每層鋪土厚度應比常溫施工時減少20%~25%,預留沉降量比常溫時適當增加。
五、驗收
地基基礎分項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質(zhì)量的驗收,均應在施工單位自檢合格的基礎上進行。施工單位確認自檢合格后提出工程驗收申請,然后由總監(jiān)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組織勘察、設計及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技術質(zhì)量負責人,共同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guī)范規(guī)定進行驗收。
【地基與基礎工程考點整理】相關文章:
2024年證券從業(yè)《基礎知識》交易相關考點整理08-31
電工基礎考點:火線、零線和地線基礎知識05-02
小升初語文復習考點知識點整理09-05
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键c04-15
單證員考試《綜合指導》備考復習考點整理07-27
單證員考試《操作與繕制》的重要考點整理09-10
工程資料編制整理及歸檔知識04-08
會計基礎各章節(jié)知識點整理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