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閱讀理解
1. B [解析] 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屬于非常典型的社會現(xiàn)實類。首句文段講述了闖紅燈現(xiàn)象普遍存在;接著說另一些“闖紅燈”現(xiàn)象屢禁不止,注意此處的“闖紅燈”外延擴大了;最后通過引號結束事實陳述,引出該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和影響。那么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意圖是揪出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此處為一心態(tài)、態(tài)度問題),呼吁人們改善或改正。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A、C、D項的主體都是“闖紅燈行為”,A項蜻蜓點水只說到其表層,C項是對末句的片面引申,D項“信仰”一詞說法有誤。
2. C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本題可從行文脈絡切入,文段為總-分-總式,首句可提煉出“清正廉潔流芳百世;貪官污吏遺臭萬年”的主題,表達的是精神比物質更重要;中間為舉例論證,減少貪欲和坦蕩做人是清正廉潔的實現(xiàn)方式;“在現(xiàn)實中”相當于一個總結性質的關聯(lián)詞,結合現(xiàn)實重申主題--黨員干部要以史為鑒,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其他三項均為片面概括。
3. C [解析] 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文段的前半部分一直在說“明天”的不可預知性,充滿了希望,就像是一間空屋子,“要看你把什么東西搬進來”。但“可是”之后話鋒一轉,說的是時間的空間是無形的,“使用過的日子抓不住”說明昨日不可追、“感到歲月匆匆”暗指今日不可留,要把握今天。故結合起來C項為最佳選項。
4. B [解析] 這是一道態(tài)度觀點題,考查考生通過文段準確把握原作者態(tài)度、傾向性的能力,關鍵在于轉換觀念,切忌帶入常識。做這道題時我們默認作者是印象管理派的發(fā)言人,文中所述即為其觀點。文段認為“一個個體總是希望獲得別人和社會的贊同”、“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場合中的形象”、“每個人有意無意的都在進行印象管理”,據此我們可得出其一直在強調形象及印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C、D均為其轉述或補充論證,只有B是主觀猜測,而且說法絕對,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5. A [解析] 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文段一開始就強調“在我國,人們并不十分相信法律”,接下來闡述原因、結果及其危害,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深層論述是想揪出問題的根源即“人們不相信法律”,進而呼吁“我國迫切需要塑造信仰法律的司法文化”,故本題選A。B項文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或講述我國存在法制問題;C項是偷換概念,文段中的“權力”并非指“司法權”;D項明顯表述不當,與原文所持觀點有嚴重出入。
6. C [解析] 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首先根據關鍵信息點“無論……還是……總之……”、“再造”、“改革”等詞語可粗略看出作者對文段內容的態(tài)度,再用排除法可選出答案C。A項自相矛盾,如若康有為認為孔子所見與今日新學暗合,則其應接受新學而非尊孔;B項根據歷史康屬;适嘏f一派,“獨具慧眼”一般用來形容對新事物的發(fā)現(xiàn)能力;D項說法證據不足,屬主觀猜測。故本題選C。
7. D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主題句經常出現(xiàn)在表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詞之后。文段前半部分李政道和錢學森闡述了藝術與科學及人生、認識等方面的關系,轉折詞“但”后強調的是當下的藝術教育做得不夠好,審美情趣墮落,功利主義盛行。故文段的主體應為“藝術教育”而非“藝術”或“科學教育”,排除A、B。C項“全面素質教育”為題干未涉及概念,也排除。藝術對科學和人生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現(xiàn)今的藝術教育又過于功利,所以文段談論的應是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問題,即忽視了其精神內容建設,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8. D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先說一個人有一個手表時怎樣,有兩個表時反而怎樣,最后說人最好只保留一個,其目的是獲得正確的認識,更好地指引行為。A項強調的是心理上的“心安理得”,B項以局外人的身份猜想了一種可能的社會存在,為無關選項很容易排除。再看C、D項,C項強調的是“對一個人”采取什么,人屬于被動的地位,而D是一個人主動“挑選”價值觀,更符合文段中人自主選擇帶一個或兩個手表的后果探索,D項為手表定理的深層涵義。
9. A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通讀文段發(fā)現(xiàn)可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講述了貞觀時代的國際地位、政治環(huán)境及君臣關系、社會和諧和制度法制方面的成就。B項為君臣關系的片面概述,D項主體不對,均排除。C項如表述為“貞觀之治的政治理性值得今天的我們借鑒”則可選,說“不可或缺”太過絕對,故排除。本題選A,雖文段并未涉及貞觀時代的問題,但句子中轉折詞后的方為主題意思,可將其替換壓縮為“歷史給予貞觀時代的評價是有理有據的”,文段內容則為其理由、證據。
10. B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本題可從行文脈絡切入,文段為總-分-總式,貌似一篇小文章。先揭露問題,大學生就業(yè)形勢嚴峻,解決就業(yè)問題的必要性;接著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兩點解決措施,所以本段文字的主旨是“如何讓大學生學有所用”。A項只是問題所在,不能算是文段主旨;C項錯在“相應”,原因分為“到基層的少”、“學科與專業(yè)設置不合理”、“國際金融危機”,但措施是“高校指導”和“教育部門考評指標調整”等,并非對應關系;D項表述不對。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11. B [解析] 做片段閱讀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問什么答什么,題目問的是“關于管理學的道理”,故排除就著“木板”說事的C項和相關事物“鏈條”引申出來的A項。再根據太絕對的往往不是答案,D項“就是”說法過于絕對,而B項“往往”留有余地,兩句話都圍繞主題而說,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2. A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本題宜從宏觀角度入手,文段從師德的概念說開去,接著說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行為準則及師德建設的內容等,可知本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深化師德內涵認識,把握師德建設關鍵”。本題正確答案為A。
13. B [解析] 這是一道語句排序題。本題須結合從宏觀到微觀和從微觀到宏觀兩種方法進行作答。粗略掃描語句,可發(fā)現(xiàn)文段講述的是古典中國書畫在美學上是否仍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再根據詞語之間關系、關聯(lián)詞等初步確定語句順序。如①和⑤邏輯關系密切,一個說“談到藝術強調時代性等觀念是陷阱”,一個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核心是……”,相當于“不是……而是”;緊接著應該陳述“時代性”與“生命才情、作品風格”的關系,④說一個時代出現(xiàn)不同藝術風格的原因是生命才情等相異造成的;接著總結“因此”藝術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④③連接順暢。根據①⑤④③可排除C、D。再看A、B的區(qū)別在于⑥的位置。根據③的收尾“有無限之可能性”,后接②形成反面論證,⑥則置于段首充當總起句。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4. C [解析] 這是一道態(tài)度觀點題。文段正面援引“人類的祖先是植物”開篇,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閱讀植物,你就不得不信它的真理性”。“大吃一驚”說明作者原先不贊同所引觀點,之后用“但”回歸主題。接下來講述了植物與生命的誕生同步,且相伴始終等等,都是在論述“植物的真理性”即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它昭示著生命的意義。A項錯在“渺小”二字,植物用35億年詮釋了生命的偉大;B項為邏輯偷換,多甲藻類植物只是用來論證第一句話的事例,不能作為對整段文字的理解;D項“外在形象”之美無從說起,而且文段并非在論證植物之美。唯有C項是提到“植物”和“人類”兩個主體,并具體論述其關系--人通過閱讀植物閱讀人類生命的本源。本題選C。
15. B [解析] 從“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可是看出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jié)判斷題。文段通過擬人化地對比老鷹和鴨子的本質,得出了“鴨子”和“老鷹”的性格特征,分別代表了什么樣的人群。A項中前半句正確地表達了“鴨子”的行為特點,但“鴨子總能找到一些理由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及無能”無從說起;C項二者沒有可比性,帶數字的選項“秒殺”;D項屬于概念擴大,“老鷹”不等于“天上飛的”,“鴨子”也不等于“水里游的”。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6. D [解析] 這是一道標題填入題。不難發(fā)現(xiàn)該文段的語體風格為新聞簡訊類,這就要求標題既要概括整段話的意思,同時還需考慮多方面因素。文段既講到災情嚴重,重建工作正在進行,又涉及政府及各界的救助活動。故本題的最佳標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借以激起大家的“群體效應”。A項作為標題雖也具有一定的新聞點、興奮點,但其文應更多地安排當地政府應急安置群眾入住和補助修復等內容;B項作為標題的優(yōu)點是動感視覺強烈,更適合配以視頻、圖片充當電視或網絡新聞的標題,但“善后工作”仍屬概括不全;C項主體錯誤,不止是“政府各部門”,還有中國紅十字會社會團體等。故本題的最佳答案為D。
17. D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從文化的角度寫人與石頭的關系,寫出了人“以石記史、以石為文”的文化現(xiàn)象。樂山大佛的例子交代了我國勞動人民“以文化心理刻石”來表達對宗教的崇拜之情;馮玉祥的例子描述了人類以石頭作為書寫工具來傳承古代文明。不管有意無意,當石頭被賦予了人類真摯的情感時,石頭就為我們保存了一份真情,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積淀下來,可以讓后人得到文化信息。石頭本身沒有刻意表達人類的永恒,但歷史上的一些平常、無心的舉動,卻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A項為無關選項;B項不是“前人為我們”,更大的可能是無意為之;C項主體錯誤,且表示原因的句子不能作為正確選項。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
18. D [解析] 這是一道變形的詞語理解題。文段提到的“塑料沙袋”的作用有很多,如“固沙、防止水分蒸發(fā)、降低沙漠地表溫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有利于植被生存等”,但通過關聯(lián)詞定位,“因而”之后往往是結論后的主題句,故本題很容易選出答案D,它是最后一句話的同義轉述。同時本題可采用排同求異法,A、B、C均為“塑料沙袋”的表象作用,也只有在這些作用的基礎上,它才具有D項的更深層作用。在討論話題與原文一致的前提上,兩個或多個選項均能對應原文,則均不選,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19. B [解析] 這是一道結語類的語句銜接題。文段首先提出了一個疑問:千萬年后,什么會是人類曾生活于這個地球上的見證?接著從反面論述了不是吶喊、不是榮辱鉛華,也不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諸多事物,能存于天地間的唯有人類自己的足跡。再根據結論性引導詞“正緣于此”可加速判斷,接下來可能要講述的是與人類足跡相關的事件性話題,排除A、C。另外,為了與后文“從一個城市走向另一個城市”保持話題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很明顯此處接B項“尋訪”更為合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20. A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先說了運動與生命相關、與健康相關;繼而闡述運動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利,而且對心理也有好處。故文段的中心意思為運動對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比選項,B項的落腳點是“多方面的”,文段只是說重要、有作用,并沒有提到其具體的多方面的作用;C項“不良性格缺陷”并未提及;D項化籠統(tǒng)為具體,非全面概括的表述。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二、邏輯填空
21. B [解析] 這是一道實詞辨析題。四個選項均有變化之意,“演化”一般只用于自然界的變化;“演變”指歷時較久的發(fā)展變化,既用于自然界的變化,也可用于人類社會中的變化;“發(fā)展”表示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更突出的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變化”則僅指事物產生新的狀況。本題側重指旗袍發(fā)展的過程,所以選B最為合適。
22. A [解析] 這是一道成語辨析題。這道題目可從感情色彩及搭配合理性角度作答。整個句子表達的其實是一種父母對兒女溢于言表的愛。此處“平淡無奇”表平平淡淡、毫無特色,不合語境,故排除C項。空格處的詞修飾的是“老人家談及自己的兒女”的神態(tài),中心點落在了“談”字上,“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表示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一般,像活的一樣,多用于形容畫像、雕塑等,排除B、D。“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23. C [解析] 這是一道實詞辨析題。原句為魯迅的名言。“吝惜”:過分愛惜,舍不得,惜字色彩比較濃重,常作貶義詞;“珍惜”:珍視愛惜,一般是珍惜某人、某物,不作“毫不珍惜”;“憐惜”:同珍惜,多用于憐惜人,有同情愛護的意思;“可惜”表值得惋惜,應予愛惜。根據前文“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可見要表達的是不值得惋惜的意思,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24. D [解析] 這是一道實詞辨析與成語辨析相結合的題目。根據文意表達,第一空應填一個與“美名”相對同時又能與“隱士”搭配的詞,C項,當隱士可能是借口,但隱士不是借口。結合后文“至今也還有人提及”,說明落人“笑柄”了。“笑料”表引人發(fā)笑的材料。第二空應填一個符合隱士性格特征的成語,隱士不一定就沉默寡言,A項排除。再依據后文“但這種人物,世間是不會知道的”可知此處突出的是隱士不張揚、不顯著的特征,與名利沒有關系。結合兩空,本題正確答案為D。
25. A [解析] 這是一道成語辨析題。此題可從第二空入手,通觀整個句子,其主語是“有了經濟和軍事上的雄厚實力(的國家)”,所填詞語須與前面的“予奪生殺”的主動權相對,B、C項“聽天由命”、“聽之任之”都表示任由事情發(fā)展,不加干預,故排除。“先發(fā)制人”,先動手來制服對方,“先聲奪人”先發(fā)言以聲勢壓倒對方,第一空“在政治上”先聲奪人,與后面“蠻不講理”形成遞進關系,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