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其師信其道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我們每一位教師每天和學生都在演繹這個游戲,結果是首次曲子的節(jié)奏聽眾只猜出即首猜對首,那么點就可以穿成一條線線連成面面形成體日積月累周而復始。
教學論壇發(fā)言稿
教學論壇發(fā)言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站在這里我感覺很慚愧,因為我沒有什么好的教學方法,更談不上什么教學經(jīng)驗。下面我把平時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點做法向老師們匯報,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證。
一、愛心、童心使心靈更加接近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需要教師付出全部的關懷與愛心,去細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用心聆聽每一顆幼小的心靈,然后真正給予適合他們的幫助。
親其師、信其道,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對于畢業(yè)班的學生,都是步入或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嚴重。首先得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喜歡,微笑是改不可少的,他感覺到自己是和藹可親的。我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下課后也喜歡和學生在一起玩,從學生那里也能感覺到他們也喜歡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的老師。我們變成了平等的朋友關系,他們也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告訴我。
在平時的說話中,我也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語,怕自己的語言在不經(jīng)意時傷害了學生的心靈。
二、課堂教學
199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牛頓通過研究一個簡單的游戲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我們——每一位教師每天和學生都在演繹這個游戲。還是先介紹這個游戲吧。伊麗莎白·牛頓把參與者分
為“敲擊者”和“聽眾”,每位敲擊者從25首名曲中任意選出一首,把節(jié)奏用敲桌子的形式敲給聽眾聽。聽眾的任務是根據(jù)聽到的節(jié)奏猜出歌曲的名稱。結果是120首(次)曲子的節(jié)奏,聽眾只猜出2.5%,即120首猜對3首。而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為50%,即120首可以猜對60首。敲擊者的預測和實驗結果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出入?其實,身為教師我們可能都有類似的感受:“為什么學生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笨蛋1或“這個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他們?yōu)槭裁催是一問三不知?”我們和這個實驗中的敲擊者都犯了一個自己并沒有注意到的錯誤,而且這個錯誤一直在左右著我們的教學。那么,這個錯誤是什么呢?
這種現(xiàn)象叫“知識的詛咒”。即一旦我們知道了某樣東西,就會很難想象不知道它會是什么情形,是知識“詛咒”了我們,使我們和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而這種不對稱影響了我們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導致我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打破“知識的詛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我的做法是:
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中心點,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中心展開。
曾經(jīng)我認為我精心設計的幾個目標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生應該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但學習的主體——學生們可不這么認為,他們只會說這樣的課太辛苦,有那么多的知識點要理解、掌握,因而無精
打采,甚至出現(xiàn)厭學情緒。這是因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背景不同,問題雖然相同,但因為經(jīng)歷、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后來我將多內容的課時都采取分課時的教學方法,每節(jié)課只講授一個知識點,內容忌諱貪多嚼不爛,而且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闡釋它的背景,讓學生感到既輕松又明白。那么點就可以穿成一條線,線連成面,面形成體,日積月累,周而復始。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可以輕松實現(xiàn)。
如果強求學生這一節(jié)課堂,這也掌握,那也掌握。最后只有一個結果,就是什么也沒能夠掌握。至少是看起來,我們教師感覺著學生面面俱到,掌握了很多。實際上收效甚微。同時,也大量增加了學生的課堂負擔,起到了所謂“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是沒有效果。
如果學生真正能夠掌握這個知識點,并且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能夠應對關于這個知識點的各種問題這樣能夠做好了,足矣。路在腳下延伸。新的學期,我會多學習,多創(chuàng)新,多合作,多反思。以上是我個人的成長感悟,謝謝大家!
作文教學論壇發(fā)言稿
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
劉文榮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作文實踐中,老師們常常為學生的作文內容干癟、貧乏無味、詞不達意、思維混亂而傷透腦筋;學生則為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或無處著手感到頭痛,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老師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提高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消除生怕寫作文的心理因素。作為老師我覺得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寫日記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質的提高都必須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礎之上。作文也是如此。當學生初步懂得寫什么和怎么寫后并不就能寫出順理成章的好文章,教師就要鼓勵他們多寫多練,以達到舉一反三、融類旁通之效果。也就是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的道理。寫日記就是寫生活作文,就是學生把自己生活中做的、看到的、聽到的是寫下來。生活作文其優(yōu)勢在于它不受時間空間、形式和內容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發(fā)揮,因此也喜歡寫,很多老師都采用了這個方法。但是讓每個學生每周寫一則日記,時間長了,有的學生會失去興趣,很多時候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老師每周收上來改一次,反饋給學生看到的總是他們自己的日記,寫作能力可能提高較慢。如果讓學生分小組寫日記,在量上也基本上是每周每人一則,不但寫了,學生還可以看到整個小組同學的日記,并通過評論同學的日記達到向別人學習的目的。老師對日記本批改也分流成每天只改七八本。具體做法是:首先對班上學生進行科學分組。把全班學生按寫作水平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七、八人(高中低寫作水平的學生均有),力求小組間水平相當,組內好中差拉開差距,有利于同組同學取長補短,有利于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展開小組間的競爭。每位同學可輪流擔任小組長,每個小組成員共同擁有一本日記本,每天由一位組員撰寫,次日傳給下一位。每位學生在寫日記
前,一定先認真讀一讀前面同學的日記,然后就語言、書寫、創(chuàng)新、真實等幾個方面為前面同學的日記進行獲得星級的評價(中高年級學生可以要求語言評價).日記傳到哪個同學手中,這個同學還得把我們的成長日記交給爸爸媽媽看,然后由爸爸媽媽對感興趣的日記做作點評。家長也能從班級成長日記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心理變化,并能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在習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日記反饋到老師手中,由教師再次在全班集體賞評,教師在賞評過程中不僅要看學生的作文寫得如何,還要看“同伴評價”是否恰當。如此周而復始,周末輪流保管。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循環(huán)順序。
為了調動學生堅持寫作的積極性,讓寫日記成為大家的喜歡的行動,我們每周抽出一節(jié)語文課作為賞評時間,由寫得比較好的學生輪流讀自己的日記,同學們暢所欲言,自由評價,在評價中學習寫作方法,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林野第二次教學論壇發(fā)言稿
立足課本,自主探究
盱眙縣都梁中學高二數(shù)學組:林野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很榮幸能在這里發(fā)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我校“分切塊、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我今天發(fā)言的題目是“立足課本,自主探究”。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認真鉆研教材,積極探索規(guī)律,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教師若能恰當?shù)匕盐战滩闹R,在課本上狠下功夫,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就能充分發(fā)揮課本的功效,學生在做題時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們要重視課本上定理公式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同學們已經(jīng)習慣于閱讀并背誦語文、政治等文科科目,對于數(shù)理化等理科科目不會閱讀,更少于背誦,總以為就是一些數(shù)字、符號,沒什么好讀、好背的,聽老師講方法,做題目就可以了。其實不行,數(shù)學課本是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載體,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不僅可以正確理解書中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從字里行間挖掘出更豐富的內容。此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自己學習了概念、定理及公式,就省去了教師板書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去做題目,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為了幫助學生自學,教師還可以列出些提綱,以便使中下等學生有個抓手。例如在學習《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這一節(jié),我就擬了這樣一個提綱,讓學生試著自學:
1、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是怎樣的?
2、起點在原點的向量、起點不在原點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們在坐標系中是怎樣表示的?
3、兩向量平行時,它們的坐標是什么關系?
通過這個提綱,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突出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
其次,挖掘課本的隱含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有些學生很聽老師的話,學習態(tài)度很認真、很踏實,可成績就是上不去,一考試就不及格,他們很困惑的來問我,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高中數(shù)學新教材中的知識點,有些是抽象的、隱含的。要通過思維和邏輯推理才能揭示出來。為此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把蘊藏在教材中那些隱含的知識點挖掘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判斷函數(shù)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隱含著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這個前提,而學生往往忽視這個重要前提而導致有些題目不能獨立完成。又如學習數(shù)列通項公式時,就應注意:不是所有數(shù)列都能寫出它的通項公式;同一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不一定唯一;對某些數(shù)列通項公式可以分段表示。
1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義中就隱含兩個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這一知識點。經(jīng)過教師對教材隱含知識的挖掘,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而且還帶動全班同學一起探究,把思維打開,大膽設想,找出暗含在定義、定理及公式之下的知識點,以方便解題。再次,就是剖析課本例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立足課本,絕不能放棄對例題的分析,新教材中所選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是精選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這一點上,我要感謝楊校長和陸啟地老師,多次聽他們的課,我總結出一點,對于課本例題進行變題剖析,不僅能加深對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能拓寬學生思維,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變題”剖析,就是改變原來例題中的某些條件或結論,使之成為一個新題。每年的“高考”試題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題目,這些題目實際上就是“變題”。例如:我在講解復數(shù)的時候有一道題目是這樣的,若(x4)(y3)i2i,試求x,y的值,做過這道題之后我將題目變?yōu)?x4)(y3)i2,試求x,y的值。雖然這一變化很小,但完全是兩種類型題目,這樣就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動手練習。經(jīng)常這樣訓練,必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其實在這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把題目變一變以便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總之,在新教學模式思想的指導下,我深切體會到應該以學生為本,指導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教師只要引導方向、指導方法就足夠了。以課本為“綱”,抓好課本上的有用信息,把重、難點知識細化成小塊解決,慢慢的讓學生找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鉆研,多向各位同仁學習、請教,共同探究,爭取使學生能不再畏懼高中數(shù)學。為這一目標,我會一直努力的。謝謝大家!
2016年4月19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