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浮力教學反思1
浮力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jié)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xiàn)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和動手做課桌上的小實驗現(xiàn)象猜測加推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從經驗,生活和實驗中的現(xiàn)象猜測避免猜測的盲目性。由于同學個體的差異及實驗的自主選擇,避免“整齊劃一”,保證多樣性,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并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交流,回答“小魚和大魚由于深度和體積不同而產生浮力不同的爭論”,“改錯題:木塊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兩個問題。情境化的問題,增加親切感,易引起興趣!案腻e題”降低難度,又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題型的多樣化可避免解決問題煩味與枯燥。
不足的是題目的覆蓋面不廣,可增加對浮力方向理解的問題;可換浮力在生活應用的例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浮力教學反思2
1、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通過實驗引發(fā)討論,培養(yǎng)學生探索事物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通過討論,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在這些方面的訓練上也應放開手,多啟發(fā)。
3、本節(jié)課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yōu)方案進行實驗。如果仍有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不要讓學生留有遺憾;
4、教學過程中應該適時加上空氣對氣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進行簡單分析,尋找它們之間的共性。對知識進行適當?shù)难由旌屯卣埂?/p>
浮力教學反思3
第一部分:
引發(fā)認知沖突,猜測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過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塊和圓柱體的沉浮實驗很自然地提出了一個疑問: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體會迅速沉到水底,這與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塊放入水中,用手壓到水底,松手后它們又會迅速上浮的現(xiàn)象不同,手上會感覺到一股向上頂?shù)牧,駱老師請學生們畫一畫這個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們猜測沉到水中的圓柱體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學生,14人猜測受浮力作用,18人猜測不受浮力作用,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
第二部分:
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承上啟下,因為手的感覺不是很準確,就要求他們設計一實驗來證明圓柱體在水中的重量的確是在比空氣中要輕。同時還有意識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shù),這樣既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浮力=重力-彈簧秤拉力的結論,又給下一個實驗做鋪墊。(圓柱體這種材料很直觀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實驗。)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一個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這項測量活動,意在探究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是否會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
第三部分:
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過讓橡皮泥浮起來的比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改變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據(jù)的空間變大,受到的浮力變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來。
整堂課對教材的設計進行了有步驟的深入,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課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動。
在這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學生猜測沉入水底的圓柱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師提示學生借助測力計,燒杯和水來設計實驗方案,沒有了材料的干擾,學生就可以專心設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記錄表放在一起了,學生在拿出記錄表時也拿出材料來做了,而不能專心設計實驗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現(xiàn)也是我今后教學細節(jié)中應該關注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出現(xiàn)實驗數(shù)據(jù)有問題時,也沒有及時給與處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么教。
浮力教學反思:
從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理念出發(fā),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一系列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讓學生參與,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本節(jié)設計時由兩個小游戲“乒乓球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終浮在水面上靜止”“剪斷拉著氫氣球的細繩,氫氣球為什么會向上運動?”讓學生對于自然界這種現(xiàn)象感到新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本圖片觀察,發(fā)現(xiàn)“天安門廣場上無數(shù)彩色氣球升上高空”“萬噸巨輪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報紙”,引出浮力。但我設計時沒有運用類比法引導學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應強調“豎直向上”。
浮力教學反思4
浮力的概念是從日常生活、生產中建立起來的,浮力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是“常見的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標中物質世界內容標準中有關“運動與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浮力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對一些常見的浮力現(xiàn)象提出問題,然后通過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我們根據(jù)《課程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結合本校孩子的特點安排了“浮力”這一內容的教學。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浮力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以下幾點考慮。
、懦浞掷脤W生已有的知識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掌握一節(jié)課內容。以往的經驗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識和測力計的使用之后,才能夠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和浮力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識,感受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結合實際生活具體情況,讓學生介紹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現(xiàn)象。
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新知識的學習。從“樹洞取球”活動和“輪船航行”對話這些學生十分熟悉的場景引出新知識的學習。然后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開始探究,讓后一步步深入,一點點引導幫助孩子認識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后根據(jù)自己知道的,讓學生說出說出生活中應用浮力的現(xiàn)象。
、埔罁(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了許多既符合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特點又便于操作的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另一面又體會到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教科書中設計了貨輪航行情導入境,安排了“判斷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在觀察、描述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浮力的知識。
浮力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而且由于前面知識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學生在生活中也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chuàng)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現(xiàn)代科技中應用了浮力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方面擴展學生的科學知識,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級帶給人們的便利,知道科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學生回到家里,自己動手搜集有關浮力的資料,在交流會上,不少學生展示了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應用,有的介紹利用浮力作為工作原理的器材。通過這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學會學科學、用科學。
《浮力》一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學期的最后一章《常見的力》里第五節(jié)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浮力這一節(jié)前,已經學習了“力的現(xiàn)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相對來說,浮力這一節(jié)的內容,在教材中展示得比較簡單,只提供了三個實驗活動。教材讓教師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開拓或挖深。
根據(jù)新《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倡“探究式”教學模式,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得出結論——評估與交流”。我歸納出“猜、想、問、做”的學習方法,并應用在這堂課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思這堂課,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1、善于利用“科學猜想”,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對所研究問題的興趣和注意力,促進他們的定向思維活動,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這堂課我借助喜聞樂見的動畫故事《文彥博樹洞取球》來導入課題,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你猜一猜,文彥博想出一個什么辦法來取球”讓學生思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讓學生感知“物體的浮與沉”活動時,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物體的浮與沉比較熟悉,但是對于一些不熟悉的物體就弄不清其浮與沉。因此,教學中,我給出一堆材料:兵乓球、木塊、石頭、泡沫、釘子和鉤碼,讓學生先猜一猜,哪些材料是可以浮在水面,哪些物體會沉到水里。由于猜想的結果來自于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所以,當學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猜想時,就產生一種探索的欲望。
2、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作出結論,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討論、實驗、匯報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做適當?shù)、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向科學性、條理性發(fā)展。
在探究“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個問題時,我給予了學生充裕的時間構建正確的慨念,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先討論實驗方案,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有”還是“沒有”。學生作出回答后,我并沒有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話鋒一轉,“我們怎樣通過實驗去研究沉入水中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看看怎么設計這個實驗!钡谝淮卧嚱,我拿起一個鉤碼和一把測力計,讓學生以鉤碼為例,利用測力計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憑空去想,怎么也想不到。他們的一門心思只放在實驗器材上,胡亂地擺弄測力計,始終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還是我迫不得已直接告訴他們怎樣實驗。第二次,吸取第一次教訓,讓學生通過觀察書本84頁的插圖,在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次,給了他們一個“臺階”,距離“果子”近了,他們有了摘“果子”的欲望,同學躍躍欲試地夠一夠頭上的“果子”。許多同學想到“用測力計鉤住鉤碼,把它放入水中,看讀數(shù)!庇捎诮o他們的“臺階”不夠高,學生花盡心思還是沒夠著,最終,還是我給他們摘下了。第三次試教,我提示學生用測力計和觀察書本插圖后,當學生仍想不出時,我展示一幅,“在空氣中測力計鉤住鉤碼”的圖片。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先稱一稱在空氣中的重量,再稱一稱在水中的重量,如果在水中變輕了,說明受到水的浮里!边@次,我給予學生逐步上升的“階梯”,終于順利摘下探索的“甜果”。顯然,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構建正確的`慨念,比老師直接給出方案要強?茖W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正是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
在實驗、觀察結束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把實驗探究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憑現(xiàn)象思考,拿證據(jù)說話。教學“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時,第一次試教,學生只關注實驗本身,而忽視了實驗表格的記錄,和實驗結果的思考。而作為教師的我同樣也忽視了,只在乎學生有沒有完成實驗操作。結果讓學生反饋實驗結果時,學生只能回答鉤碼在空氣中和在水中的重量,而忘了當初做這個實驗的最終目的是探究“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第二次試教,我特別提醒了學生“做完實驗后要認真填寫表格”,結果,學生為填表格而填,而沒有認真對實驗過程進行思考、反思,有的小組則由組長包辦,其他同學做完實驗后就各自“玩”了。第三次試教時,學生邊實驗,我就邊提醒學生記錄好測力計的讀數(shù),當學生操作完實驗后,我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對兩次稱得的重量進行分析,并討論,在實驗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這次學生真正關注“我發(fā)現(xiàn)了”這部分的思考!拔覍Ρ攘恕诳諝庵械闹亓俊汀谒械闹亓俊@兩個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彈簧稱上的指數(shù)變小了,鉤碼在水中的重量要比在在空氣中的重量要輕,說明了鉤碼受到水的浮力。”“鉤碼是下沉的物體,鉤碼受到水的浮力,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薄扒懊嫖覀円呀浿郎细〉奈矬w受到水的浮力,這次我們也實驗證明了下沉的物體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說,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這堂課以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動手能力。整節(jié)課的設計以活動貫穿其中,設計了三個活動,先是讓學生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沉也有浮,接著讓學生感覺浮起來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最后通過測量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和在水中重量的比較,分析得出沉下去的物體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v觀整堂課學生自主實驗時間用了大約9分鐘。
4、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心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浮力》,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下沉的。有的學生提到“鐵”,我順藤摸瓜,引發(fā)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鐵的物體都是下沉的呢?”學生馬上反映“不是”,“那么誰能舉例說說哪種鐵制的物體是上浮的物體,哪種鐵制的物體是下沉的物體呢?”有的學生想到“鐵船”“鐵碗”等是上浮的,“鐵釘”“鐵錘”等下沉的。“講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問題嗎?”那學生就提出“這么大的鐵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小小的鐵訂卻沉在水中?”“同樣的材料,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進而引發(fā)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思考。這正是我后面的教學設計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沉沒水中的體積大小的關系”的活動,F(xiàn)在已經轉化為學生內心需要探究的問題。在這種真正的探究動機的作用下,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動中。
5、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小組之間的合作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在小組中,學生的交流更加充分,有分工有合作。而選用4人小組是為了使學生有更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感受浮力。
這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體現(xiàn)在:
1、在上課過程中,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都比較積極,但是學生對于實驗記錄顯得比較隨意,怕麻煩,不太想記錄。
2、時間把握不好,三次試教,都拖了堂,課堂內容上要考慮刪除一些,特別是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沉入水中的體積”的探究活動,課本沒要求學習,考慮刪除。
浮力教學反思5
12月3日在我校舉行的有效課堂教學現(xiàn)場上我上了一節(jié)科學課——浮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這一點,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憑他們的直接感官傳遞的信息,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怎樣突破這難點,是本課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往教學時,總是怕學生亂動了半天毫無收獲,所以在實驗時,反復強調,分別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并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首先,用一個動畫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幾個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進了樹洞里,聰明的文顏博把樹洞灌滿水,皮球就漂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從而導出主題——浮力。
二、玩中探究,獲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粗鴮嶒炞郎系.水槽浮著這么多東西,學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浮著什么?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壓,壓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復幾次,體會手的感覺。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玩了起來,盡情地用這四種浮著的物體實驗。實驗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來:把這些東西按到水底再輕輕松手時,感覺到水里有什么東西向上頂手……并通過測石頭在空氣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較,發(fā)現(xiàn)在水中的石頭較輕,從而得出沉下去的物體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事實讓孩子們信服,“水的浮力”確實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yǎng)。為了鞏固浮力的知識,讓學生各抒己見,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說說浮力的廣泛應用。
浮力教學反思6
本課是在前一課《浮力》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通過前一課的研究,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浮力,也發(fā)現(xiàn)了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系。
上這一課時,我直接入題,讀課題,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學生認為“下沉的物體同樣會受到水的浮力!眴柶淅碛,有些是在電視節(jié)目上看到過相關知識的介紹;有些則是在書本或是科普類書上看到過;也有的純粹是猜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學生顯得很難確定,少數(shù)則認為下沉物體是不會受到浮力的。如何讓學生看到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上。有了前一堂課的實驗經歷,稍一點撥,學生便能觀察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比較觀察同一個鉤碼在空氣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測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氣中的重力,則說明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導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充分討論實驗的科學性、注意事項,意在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思考習慣及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在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選了3個小組的數(shù)據(jù)板書在黑板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
1個鉤碼 2個鉤碼 3個鉤碼
在空氣中的重力 0 .5 0.5 1.1 1.1 1.5 1.6
在水中的重力 0.4 0.5 1.0 1 1.4 1.4
通過數(shù)據(jù)的比較,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1個鉤碼在空氣的重力是0.5N,而在水中受到的重力也是0.5N。那么它真的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實驗數(shù)據(jù)相等呢?對于實驗中產生的一些特殊數(shù)據(jù)的觀察、思考與討論,我認為是很必要的。拋出這個問題后,教室里的氛圍有一些沉悶,不過慢慢地零星的小手開始舉起來了!翱赡苁撬麄兘M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刻度線平視!薄翱赡苁1個鉤碼受到的浮力很小,還不到0.1N,他們讀數(shù)時就沒記上去!薄坝锌赡芩麄兊膹椈沙記]有校零!薄翱磥,我們以后進行科學實驗應該要怎樣?”學生暢談。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不夠準確的小組,我還會邀請他們課后與老師一塊重做剛才的實驗,進行再次研究,使學生在反復多次的實驗中尋找客觀規(guī)律,在實驗中體會收集科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浮力教學反思7
從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理念出發(fā),本節(jié)設計時主要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入手,如:“死海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鵝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進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有浮力?”的疑問中進一步探究有關浮力的規(guī)律,及測浮力的方法。最后由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解決“死海為什么不死”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人造死海的例子來鼓勵學生要學會利用所學過的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浮力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jié)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xiàn)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和“造船比賽”、壓易拉罐等實驗,讓學生邊做邊猜想:“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最后通過課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一系列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本節(jié)通過大量實驗,最大限度讓學生參與,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師生間、生生間以交流、討論、實驗等多種手段保持探究興趣。讓學生給浮力下定義,從現(xiàn)象猜浮力大小影響的因素,再從實驗和交流中得到規(guī)律,學生思維貫串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探究,交流,再發(fā)現(xiàn)新題。
浮力教學反思8
浮力教學中分為5個課時進行學習,第一課時浮力的產生條件,重點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課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應用,計算質量體積和密度的一般綜合應用,第三課時浮沉條件及其推論和較綜合練習,第四課時,浮力的典型例題,第五課時,浮力的應用,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的應用。
第一課時中我由原來不講解浮力產生條件,現(xiàn)在又講解,時間顯得有點倉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來想然學生自己完成,時間不夠,只有變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幾個實驗,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體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覺得引入沒有什么吸引力。讓學生體會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費力,同時排出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浮力跟排開液體有關。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樂瓶,系住乒乓球的繩子的顏色要顯眼。倒是研究物體的受到浮力的條件時,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產生條件還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阿基米德原理備有學生實驗器材。
第二課時中講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應用,相當于書上的幾個題,講解了空氣浮力問題,可以看出空氣浮力對一般物體可以忽略;講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問題,體會人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時加強安全教育。初冬教學反思出師表教學反思出塞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9
這節(jié)課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發(fā)言積極,都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思考,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關知識,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在設疑自探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這樣才能提出問題。解疑合探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完成測量浮力大小的實驗,感受實驗過程,體會交流合作之后成功的喜悅。展示與評價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到黑板前展示成果,包括展示實驗過程,講解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計算浮力大小的公式。質疑再探環(huán)節(jié),先由學生提問,然后由教師提出預設的拔高問題----浸在水中的物體一定會受到浮力嗎?演示乒乓球實驗,幫助學生開啟思路,解答總結。運動拓展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自編題,然后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后學科班長總結。
物理高效課堂的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表現(xiàn),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所以教師一定要退到后臺,把講臺留給學生。而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大聲的夸夸其談了。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要注意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已有經驗、個性特點和已有知識來安排、組織教學,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主體的充分體現(xiàn)。
浮力教學反思10
1、經過教學的實施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獲。
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興趣有直接或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結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fā)了學生的潛在創(chuàng)造動因。
2、構建正確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時間
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獲得了能與他們日常生活的觀察相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他們沒有做實驗之前,很多同學認為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通過實驗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認為沉的物體不會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的。
3、科學教育,促進思維發(fā)展。
科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目標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不能憑空產生,學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須對某個實驗進行推理、歸納,因此,科學教育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學習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問題讓學生在解決感興趣的問題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能力。其次,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發(fā)展,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學生對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體驗浮力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幫助大家體驗水的浮力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想到用手壓乒乓球(或泡沫物體),體驗手上的感覺,從而體驗水的浮力。
浮力教學反思11
密度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對密度的認識,應是對物質性質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同學們對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認識還算可以,但對密度的測定就不自信了,特別是特殊法測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因為利用浮力法測密度,它糾集了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
學生將這些概念綜合到一起,就力不從心了。因為不同的方法測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這些,必須從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應用。我們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測出質量m和體積v,常規(guī)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密度同學們還可以,但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繩、水、燒杯、小石塊等測出小石塊的密度,學生就無從下手了。這時候在課堂上就要看老師的點撥和指導性了。那么教師還要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怎樣測出質量、體積下手讓學生們討論,最后得出:質量要從重力得出,就要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塊的質量;然后根據(jù)浮力的知識f浮=gv排,使物體的體積等于v排,就要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測出物體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無論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設法從根本上找到質量和體積,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浮力教學反思12
《浮力》的學習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為基礎的,有較強的綜合性。從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積累了有關浮力的體驗,如木塊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氫氣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氣的浮力,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這些體驗都沒有經過科學的分析、抽象與概括,只憑學生粗淺的觀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觀念,這些錯誤觀念的'形成又會成為學生學習浮力知識的思維障礙。
在浮力知識的應用解題中,由于有多種解題方法,而學生由于對各種方法的應用條件的不明確,所以會亂用公式;而有的學生則感到解題無從入手。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讓學生明確解題的方法(可讓學生分為:稱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條件法等),而對每一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或應用該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條件進行歸納),例阿基米德原理法應用條件:
(1)已知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2)已知排開的液體的質量;
(3)已知排開液體的體積;
(4)已知物體的體積,同時物體處于浸沒時(即:V物=V排)
。5)已知物體的質量及密度,同時物體處于浸沒時等。
在學生明確各種方法的特點時,再精選題型讓學生去分析題中的已知條件,從而去選用合適的方法。當然只要條件允許,有時一題有多種解法。通過方法的講解與題型的練習,學生對解題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就會大為加強。當然解題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對此要加以鼓勵及引導。通過這樣的教學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浮力教學反思13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于本節(jié)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采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梨、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jié)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為了節(jié)省時間,處理本節(jié)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著上升?吹綄W生能根據(jù)這樣的生活現(xiàn)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個鋁塊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xiàn)象,學生看到鋁塊在水中下沉,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并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xiàn)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后讓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shù)量最多,并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么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后我讓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復一次稱重法測浮力,并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shù)的變化,并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xiàn)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么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對他們有什么啟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fā)突出。
另外,在這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由于本節(jié)的內容較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么教。
浮力教學反思14
2本課例教學情景讓學生盡快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并通過課件影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誘發(fā)他們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景下的確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有積極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為目的,實驗的內容逐一深入,減低了知識點的抽象性,知識變的顯淺意懂,學生能在掌握好一個知識點以后再向另一個知識點推進。實驗的趣味性增大了學生對動手操作的意愿,小組成員的共同合作操作實驗避免了個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進誤區(qū)。學生親身的感受對學生準確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學生在知道浮力,認識到浮力以外還會有利用浮力的需要。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決困難提供了幫助。實驗三的演示,讓學生明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將為浮力的利用創(chuàng)設基礎。實驗四的設計,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學習結合實際,多動腦筋思考,解決問題。教師講的故事和學生對浮力利用的建議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利用到生活中去,讓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課外作業(yè)的設計,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把浮力與生活緊密相連。
浮力教學反思15
華師大版的《浮力》一節(jié)內容安排在八年級第三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對力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綜合性強,相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有點困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力求試驗方法簡單化,過程易于理解。在安排第一個活動《感受浮體受到的浮力》時,我用一大一小兩只空塑料瓶,要求學生用同一只手將它們逐一壓入水中,感受水對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時希望學生能得出以下結論: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托力,排開的液體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在課堂巡視中,卻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用兩只手將兩只空塑料瓶同時壓入水中,甚至還溢出了一部分水。我眉頭一皺,正想上前制止,突然“靈感”頓悟,一個新的實驗方案在我腦中形成;顒咏Y束后,在匯報實驗結果時,我請剛才那位同學上講臺演示。一開始他不敢把剛才“粗魯”的動作再做一遍,后來看到我鼓勵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兩只手將兩只空瓶同時壓入水中(講臺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學嘩然大笑。我趁機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葱δ兀俊彼麄冋f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來了!盀槭裁磿绯鲞@么多水呢?”“因為他把兩個瓶子同時壓入水了!”“這么說浸入的越多,溢出的越多”“是的!”“我們再問問這位同學,是不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把瓶壓入水呢?如果改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會是什么情況呢?大家也試試看!”同學們試過之后都說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比壓一只瓶累多了!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在我表揚那位同學的創(chuàng)新和獨到之處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反思一:在剛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原來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一先一后把兩只大小不一的瓶子壓入水中,感受到瓶子越大浸入的越多,手受到向上托的力越大。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效果也不錯,但我在課前準備這些小瓶子時卻費盡了周折(大瓶子是礦泉水瓶,很容易得到),特意到收購廢品的地方以大換小換來的,還特別臟洗了好長時間才洗干凈!沒想到學生比我聰明,如果用他的'方法我只要準備任意大小的瓶子即可!“面對學生的不同節(jié)奏,不同步伐,教師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跟著學生走!辈灰蛔约侯A先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束縛,適時調整,學生在不斷生成,我們的教學活動也要不斷生成新的方案。我從學生那里懂得了:我們備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該備好學生!路培琦老師說過:“不要把我們的科學課上成假裝學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時候學生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只有在充分的備課和備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游刃有余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
如果當時我以粗暴的態(tài)度制止了那位學生,不但這么好的課堂“資源”浪費掉,還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后還有哪位學生敢
在課堂上“動”起來呢?學生動起來了,老師便會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動”,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
為了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按照教材的設計,采用了石頭作為研究對象。結果在學生實驗時,出現(xiàn)了石塊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石塊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幾乎相等。難道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嗎?這時比較細心的同學還是發(fā)現(xiàn)了示數(shù)是有差異的,只是比較小而已!我立刻抓住這個契機,在表揚那些細心的學生的同時,靈機一動,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能不能對本實驗進行改進,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這時很多同學提出新的方案,有的要用鹽水代替水,有的要使用更精確的測力工具,有的要把石頭換鐵塊,有的要把石頭換木塊……馬上有人反對:木塊在水中時上浮的,不滿足下沉的要求。這時有位同學說:“把木頭綁在鐵塊上沉下去。“這是我們以前在測木塊密度的實驗中,采用排水法測木塊體積的方法。我居然事先沒想到。我馬上讓學生去實驗準備室拿來木塊綁在鐵塊上,沉入水中,可想而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明顯,學生歡喜雀躍,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反思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當課堂問題生成時,如果及時利用教學機智,把生成問題轉變成課堂教學資源,反而會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fā)出獨特的見解。這種獨特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
對于教材的處理,要忠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本節(jié)課后,我對教材里的“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實驗作了改進,切割了100多塊大小差不多的密度比水大的木塊代替石塊,作為自制教具放在實驗室,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記得愛國詩人陸游有這么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書本上的知識和學問是抽象的理論,只有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才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師課前對教學過程一廂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諸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學生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浮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反思03-08
浮力教學反思07-05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01-31
物理《認識浮力》教學反思03-03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8-21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3-26
浮力教學反思通用15篇07-12
浮力教學反思(集合15篇)06-04
浮力教學反思集錦15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