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第一章基礎知識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下面百分網小編就整理了2016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第一章基礎知識,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節(jié)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中的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勞動力市場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
一、勞動資源的稀缺性
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最為基本的事實是通過消費各種消費資料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從經濟學的觀點看,構成消費對象的消費資料不僅僅是有形的物質資 料,而且還包括無形的非“物質”資料。由于消費這些資料,人們的需要和愿望才得到滿足,社會才能存在與發(fā)展。但人所共知,生產或形成賴以消費的資料均需勞 動,均需消費各種資源才能做到,而人類社會沒有足以滿足其全部需要的資源。資源的有限性稱為資源的稀缺性,或者更準確地說:相對于人類社會的無限需要而 言,客觀上存在著制約滿足人類需要的力量,此種力量定義為資源的稀缺性。
1.下列對無差異曲線的特征表述正確的是(B )
A.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同一平面上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
C.無差異曲線斜率為正值、凸向原點
D.即使主體偏好不同,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也不會有區(qū)別
2.有關最低勞動供給價格的理解,正確的是( B)
A.最低勞動供給價格即為市場最低工資標準
B.最低勞動供給價格因家庭而異
C.最低勞動供給價格實質上是閑暇的效用與勞動收入的效用的互補關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勞動供給價格呈斜線分布
3.在工資率維持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較高水平時,隨著工資率提高,勞動供給會減少,原因是( A)
A.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 B.收入效應小于替代效應
C.收入效應大于規(guī)模效應 D.替代效應小于規(guī)模效應
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屬性:
其一,勞動資源的稀缺性是相對于社會和個人的無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對的稀缺性。一定時期,社會可支配的勞動資源無論其絕對量有多大,但總是一個既定的量。任何一個既定的量與無限性相比,總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絕對的屬性。社會和個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斷增長、變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滿足,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因此,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從而使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絕對的屬性。
其三,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資源稀缺性的本質表現是消費勞動資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勞動資源只能以一定的規(guī)模加以利用。消費資料的形 成是勞動的結果,是消費各種資源的產物。若消費各種資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無限的,那么,消費資料也就是無限的。而支付能力是生產出來的,是生產的結 果,生產力等于支付能力。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所能夠擁有的勞動量就是消費的支付能力。由于消費各種資源以生產或形成經濟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產力 是有限的,這也正是資源(包括勞動資源)閑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現代勞動經濟學產生于勞動資源的稀缺性與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對象正是這種客觀存在所決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運作的主體是企業(yè)和個人。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都有著自己的目標,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這一目標。個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最大 化,即在個人可支配資源的約束條件下,使個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yè)追求的目標是利潤的最大化。這里不對“利潤”做純經濟學的分析,而僅指把 利潤定義為企業(yè)生產經營的總收入減去總費用的差額部分。利潤最大化的含義就是:如果上述的“差額”是正值,則越大越好;如果是負值,則越小越好。利潤最大 化不過是效用最大化的變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貨幣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貨幣收益方面。
效用最大化行為的觀點,通常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假設。它并不是說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的每一種經濟選擇和經濟決策行為都達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標,而是說主體的行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觀點加以分析和預測。
三、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描述一個最簡單的經濟系統(tǒng)的收入循環(huán)模型。
在勞動力市場上,居民戶是勞動力的供給方,企業(yè)是勞動力的需求方,通過雙方的無數次選擇,按照一定的工資率(從供給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務收入; 從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將勞動力配置于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的職業(yè)崗位上。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求的運動,同時決定一個經濟社會的就業(yè)規(guī)模和獲 得的工資量。從生產要素投入的視角觀察,勞動力市場供求運動調節(jié)著勞動資源的配置;從收入的視角觀察,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運動決定著工資。就業(yè)量與工資的決 定是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
從上述分析可見,勞動力市場的功能與其他市場是相似的,即通過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決定價格的機制,實現、調節(jié)資源的配置;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 和為誰生產這一經濟社會的基本課題。如產品市場,哪一種產品的價格高就生產哪一種,用什么方法生產費用低就用什么方法生產,誰在產品生產中做出的貢獻大, 誰得到的報酬(收入)就多。
勞動力市場如果完全依此運行,勞動經濟學就將不會存在。不可否認,勞動力市場具有其他市場相類似的功能。如果不考慮勞動力的特殊性,勞動力市場 的運行也與其他市場相類似。不過,勞動力市場配置的資源、交換的商品是勞動力,這與其他市場配置的資源、交換的商品相比,具有顯著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所 導致的勞動力市場與其他市場的重大區(qū)別是勞動經濟學產生的基礎。
勞動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種種復雜現象,理解并揭示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以及工資和就業(yè)決定機制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傊,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
四、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勞動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并依照認識客觀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從勞動力市場現象的普遍聯(lián)系中,概括和歸納出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實證研究方法和規(guī)范研究方法。
(一)實證研究方法
1.實證研究方法的特點
實證研究方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么”的問題。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所運 用的實證研究方法與哲學中的實證主義雖有淵源關系,但卻是有差異的。實證研究方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經濟現實內在的構成因素及因素間的普遍聯(lián) 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guī)律。
實證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實證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認識客觀事實,研究現象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及內在邏輯。
其二,實證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具有客觀性,并可根據經驗和事實進行檢驗。
2.實證研究方法的步驟
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經濟現象,目的在于創(chuàng)立用以說明經濟現象的理論。因此,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客觀現象的過程,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所要研究的對象,分析研究對象的構成要素、相互關系以及影響因素,搜集并分類相關的事實資料。
(2)設定假設條件。勞動經濟學研究經濟過程中的市場主體在勞動力市場的行為,由研究對象的特征所決定,試圖把所有復雜因素都包括進去,顯然是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的。為此,必須對某一理論所適用的條件進行設定。
當然,所假設的條件有一些是不現實的,但沒有這些假設條件則無法進行科學研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問題,必須正確設定假設條件。
(3)提出理論假說。假說是對現象進行客觀研究所得出的暫時性結論,也就是未經過證明的理論。假說是對存在的經濟現象經驗性的概括和總結,但還不能說明它是否能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
(4)驗證。在不同條件和不同時間對假說進行檢驗,用事實檢驗其正確與否。檢驗包括應用假說對現象的運行發(fā)展進行預測。
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勞動力市場現象,必須堅持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同時需要經濟學知識和均衡分析、市場非均衡分析、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方法,還需要邏輯學、數學、統(tǒng)計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分析工具。
4.下列最能準確體現“勞動力供給”含義的是(D)
A.中國具有13億以上人口
B.張三家里18歲以上成員有3人
C.李四今年大學畢業(yè),正在尋找工作
D.王五來到人才市場應聘,要求最低工資不低于1萬元/年
5.勞動的邊際產量是指(A )
A.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要素投入而增加的產量
B.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收入
C.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要素投入而增加的產品價值
D.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要素投入而增加的工資投入
6.等成本線的斜率取決于( D)
A.勞動投入的數量 B.資本投入的數量
C.科技投入的數量 D.勞動與資本要素的價格
(二)規(guī)范研究方法
規(guī)范研究方法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說明經濟現象及其運行應該是什么的問題。規(guī)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觀現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標準作為經濟理論的前提,并以該標準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以及研究如何使經濟現象的運行符合或實現這些標準。
規(guī)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規(guī)范研究方法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解決客觀經濟現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即要說明所要研究的對象本身是好還是壞,對社會具有積極意義還 是具有消極意義。規(guī)范研究方法研究經濟現象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離不開價值判斷。這里的價值概念不是僅指經濟學中商品的價值,而是指經濟現象的社會價值。
規(guī)范研究方法,就是從上述價值判斷出發(fā)來研究經濟現象,并研究如何實現上述標準。
2.規(guī)范研究方法研究經濟現象的目的主要在于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服務。實現互惠的交換當然對社會有積極意義,它有利于社會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種種障礙,使互惠的交換不能實現。其主要障礙有以下三類:①信息障礙。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誤、信息不對稱,使市場主體不能進 行互惠交換。②體制障礙。交換本身是互惠的,但實際存在的某種慣例、政策及體制安排,阻礙互惠交換的實現。③市場缺陷。
潛在的交換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場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換參與的主體由于觀念或習慣的干擾無法進行交換。
上述互惠交換的障礙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很難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會經濟政策及體制調整才能推進互惠交換的發(fā)展,以增進社會福利。因此,規(guī)范研究方法往往成為為政府制定社會經濟政策服務的工具。
實證研究方法排斥價值判斷,規(guī)范研究方法卻以價值判斷為基礎,但是兩種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勞動經濟學畢竟不能等同于物理學、化學等自然 科學,它無法擺脫規(guī)范問題,也就是無法回避價值判斷問題。實踐表明,規(guī)范研究方法脫離不開實證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的客觀分析;實證研究方法也離不開價值判 斷的指導。因此,在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中要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第二節(jié) 勞動力供給和需求
一、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
(一)勞動力和勞動力參與率的概念
現代勞動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勞動力是指在一定年齡之內,具有勞動能力與就業(yè)要求,從事或能夠從事某種職業(yè)勞動的全部人口,包括就業(yè)者和失業(yè)者,即社會勞動力。
勞動力參與率是衡量、測度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其含義是勞動力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圍內的人口”可依若干標志進行分類, 如總人口、不同年齡組人口或不同性別人口等。以總人口計算的勞動力參與率(以下簡稱勞參率)稱為總人口勞參率;以某年齡組計算的勞參率稱為年齡別勞參率; 以某一性別計算的勞參率稱為某性別勞參率。具體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總人口勞參率=勞動力/總人口×100%
年齡別(性別)勞參率=某年齡(性別)勞動力/該年齡(性別)人口×100%
勞動力參與率只是測度和反映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它本身并不是影響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的因素,社會的、家庭的經濟因素影響勞動參與的選擇 和決策,再通過勞參率的變化影響勞動力供給。此外,由于勞參率指標準確地反映勞動參與的變動,故它成為分析勞動力供給變動的工具。
所謂勞動力供給,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工資率的條件下,勞動力供給的決策主體(家庭或個人)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
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被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勞動力供給彈性。其計算公式是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設Es為勞動力供給彈性,△S/S表示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W/W表示工資變動的百分比,則有:
通常在考察市場勞動力供給時,勞動力供給彈性值分布在0到無限大之間。根據勞動力供給彈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將勞動力供給彈性分為五大類:
1.供給無彈性,即Es=0。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在勞動力市場分析的實際可能范圍內),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
2.供給有無限彈性,即Es→∞。這時工資率給定,而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大于0。
3.單位供給彈性,即Es=1。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同。
4.供給富有彈性,即Es>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5.供給缺乏彈性,即Es<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勞動力供給量的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由工資率變動所引起的勞動力供給數量的變化。
1.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D )
A.稀缺的信息資源配置問題 B.稀缺的技術資源配置問題
C.稀缺的土地資源配置問題 D.稀缺的勞動資源配置問題
2.用規(guī)范研究方法研究經濟現象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B )
A.客觀事實 B.價值判斷
C.經濟現象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 D.經濟現象運動的內在邏輯
3.規(guī)范研究方法要說明的是( C)
A.研究對象或現象“是什么”的問題
B.如何認識研究對象或現象的客觀事實
C.研究對象或現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二)勞動力參與率的生命周期
如果研究勞參率的長期變動,則可看到如下比較重要的變動趨勢:
首先,15~19歲年齡組的青年人口勞參率下降。20世紀60年代以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提高,經濟結構升級,特別是科學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所導致的高學歷勞動者的需求,以及高學歷者的較高工資等原因,造成這個年齡組的勞參率下降。
其次,女性勞參率呈上升趨勢。雖然在總體上仍較男性勞參率低,并且存在著對經濟周期循環(huán)的敏感反應性,但20世紀80年代與60年代相比,女性 勞參率水平有顯著的提高。形成這種變動趨勢的主要原因是:①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與此相應的工資率普遍提高;②制度勞動時間縮短,靈活工時制度普遍推 行,如彈性工資制、半日工作、短工勞動等;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對家務勞動的全面影響;④科學技術進步對產業(yè)技術狀況、家務勞動效率的全面影響。
再次,老年人口勞參率下降。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收人保障制度以及各種形式的企業(yè)養(yǎng)老保險計劃的完善和推廣。
最后,25~55歲年齡段男性成年人的勞參率保持高位水平,觀察不到因經濟周期循環(huán)產生的變動,也不存在顯著的趨勢性變化。長期的變動趨勢說明,男性成年人是穩(wěn)定的高水平勞動力供給的主體,同時也是家計的主體。他們在家庭經濟內部的分工中處于最優(yōu)先就業(yè)的位置。
(三)經濟周期與兩種勞動參與假說
所謂經濟周期,是指經濟運行過程中繁榮與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人們觀察到在經濟總水平上升或下降時期,總勞動力參與率亦發(fā)生波動。但是這種波動的 變化方向卻有差異,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時期。在有的經濟衰退時期,總勞動力參與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經濟衰退時期,總勞動力參與率下降。針對這種狀況,研究者 們提出兩種勞動參與假說: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與悲觀性勞動力假說。
兩種假說的前提觀點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勞動力參與率與經濟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應性。這個勞動力群體不管短期工資和勞動力市場條件如何發(fā)生 變化,不管是處于就業(yè)狀態(tài)還是處于非就業(yè)狀態(tài),總是停留在勞動力市場中。他們的流動表現為就業(yè)者和失業(yè)者間的流動,而不表現為勞動力與非勞動力的流動。這 個勞動力群體被稱為一級勞動力。與此相對的勞動力群體被稱作勞動力市場的二級勞動力。二級勞動力主要由中年婦女構成。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經濟運行周期存在 著較敏感的反應性。
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認為,在經濟總水平下降時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級勞動力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此時,為了保證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級勞動力走出家庭,以期尋找工作。因此,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yè)率存在著正向關系:失業(yè)率上升,二級勞動力參與率提高。
悲觀性勞動力假說認為,在就業(yè)率下降、失業(yè)率上升時期,一些一級勞動力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但仍滯留在勞動力市場,而許多二級勞動力對尋找新的工作機 會的前景持悲觀態(tài)度,因而寧愿退出勞動力市場而不愿作為失業(yè)者。因此,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yè)率存在著反向關系:失業(yè)率上升,二級勞動力參與率下降。
統(tǒng)計研究證明,在經濟衰退時期,附加性勞動力效應與悲觀性勞動力效應同時存在,由于兩種效應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經濟周期中,勞動力參與率表現 為不同的`波動狀況。當附加性勞動力效應的作用更強一些時,即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大于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數時,勞參率與失業(yè)率存在正向關系。當悲觀性勞動 力效應的作用更強時,勞參率與失業(yè)率存在反向關系。但總的來說,在經濟衰退時期,多數情況下勞參率下降,即悲觀性勞動力效應更強一些。
由于上述現象的存在,二級勞動力市場是經濟周期中勞動參與變動幅度較大的群體。
二、勞動力需求
所謂勞動力需求,是指企業(yè)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愿意并能夠雇用的勞動量。勞動力需求是企業(yè)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統(tǒng)一。兩者缺一不可。
由于勞動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該需求是生產要素需求的組成部分,所以,勞動力需求的分析必須聯(lián)系產品需求的分析,必須聯(lián)系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相互關系的分析。勞動力需求的理論是關于生產的理論。
雖然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性需求,但是企業(yè)在勞動力的雇用上并不是簡單地隨產品需求變動而調整其勞動力需求的。如果增加雇用量能使總收入比總成本增加更多的話,那么企業(yè)才將增加勞動力的雇用;反之,如果總成本比總收入增加得多,企業(yè)絕不會增雇工人。
因此,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與工資率存在著如下關系:工資率提高,勞動力需求減少;工資率降低,勞動力需求增加。這是我們分析勞動力需求的一個重要前提。
勞動力需求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定義為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其計算公式是: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
設Ed為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我們用△D/D表示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根據定義,其公式為:
因為勞動力需求量與工資率存在反向關系,故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值為負值。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一般關注它的絕對值。
根據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的不同取值,可將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分為五類:
1.需求無彈性,即Ed=0
工資率不論如何變化,勞動力需求量固定不變。無彈性的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垂直的線。
2.需求有無限彈性,即Ed→∞。
工資率不變,或者更準確地說其變動的百分比為零,而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的絕對值大于零。有無限彈性的勞動力需求曲線與橫軸平行,如圖12中的B。
3.單位需求彈性,即Ed-1
此時,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的絕對值相等。這時的勞動力需求曲線是與橫軸的夾角為45º并向右下傾斜的曲線,如圖1—2中的C。
4.需求富有彈性,即Ed>1
這種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傾斜且較為平緩的曲線,如圖1—2中的E。
5.需求缺乏彈性,即Ed<1
此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傾斜且較為陡峭的曲線,如圖1—2中的F。
勞動力需求量的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由工資率的變動引起的勞動力需求量的變動。此類變動表現為在同一條勞動力需求曲線上的移動。
圖1—3中,橫軸為勞動力需求量,縱軸為工資率,D為勞動力需求曲線。當工資率為ωo時,勞動力需求量為ιo,在需求曲線D上為a點。工資率由 ωo提高到ω1時,需求量由ιo下降到ι1,在需求曲線D上由a向左上移動到b點。工資率由ωo下降到ω2時,勞動力需求量由ιo增加到ι2,在需求曲線 上由口向右下移動到C點。
三、企業(yè)短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
(一)邊際生產力遞減規(guī)律
短期的生產實際上就是產量取決于一個可變要素的投入?勺円赝度氚l(fā)生變化,產量相應地發(fā)生變化。當把可變的勞動投入增加到不變的其他生產要素 上,最初勞動投入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是當其增加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開始遞減。這就是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遞減規(guī)律。在其他生產要素不變時,由勞動 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產量變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邊際產量遞增階段。所謂邊際產量,是指由于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要素投入而增加的產量。這是因為在開始時,不變的生產要素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勞動投入不斷增加,可以使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使邊際產量遞增。
第二階段:邊際產量遞減階段。之所以出現邊際產量遞減,是因為不變的生產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變的勞動要素對不變的生產要素的利用趨向于極限。
第三階段:總產量絕對減少。此時,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已經得到充分利用,潛力用盡,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已經容納不了過多的可變要素,兩者的結合比例已經完全惡化。再增加可變的勞動要素,只會降低生產效率,使總產量減少。
由總產量和勞動投入的關系,還可以得到平均產量的概念。平均產量就是指平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產量。
設總產量為Q,可變的勞動要素投入為L,平均產量為AP,邊際產量為MP,則有:
AP=Q/LMP=AQ/AL
在圖1—4中,橫軸為勞動收入L,縱軸為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對應三種產量的曲線為TP、MP和AP。從圖1—4中可以看到如下特點:
其一,TP、AP、MP三條曲線都是先增后減。第一階段,AP遞增;第二階段,MP遞減;第三階段,MP為負值。
其二,AP與MP的交點為AP的最大值。兩條曲線相交前,APMP。
其三,當MP=0時,總產量取得極大值。
根據圖1—4表示的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和勞動投入的關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yè)在資本等生產要素固定不變時,勞動投入對產出的影響。在區(qū) 域工,平均產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邊際產量MP大于平均產量AP。所以,勞動投入至少要增加到α點才能使平均產量最大。在區(qū)域Ⅱ,
勞動投入的變動區(qū)間為α~b點,這一區(qū)域平均產量下降,邊際產量遞減。但勞動投入增加仍可使總產量增加,只不過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點時,邊際產量為零,總產量最大。在區(qū)域Ⅲ,勞動投人量大于b點,邊際產量為負,總產量也在絕對減少。
由此可見,企業(yè)在資本等生產要素固定不變時,勞動投入的增加量應在區(qū)域Ⅱ,即n~6區(qū)間。
(二)企業(yè)短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
企業(yè)若以人均產量最大為目標,勞動投入量n點最佳;若以總產量最大為目標,勞動投入量b點最佳;若以利潤最大為目標,就不能簡單地說了,它要取 決于產品價格與生產費用。因此,企業(yè)短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就必須結合成本和價格來分析。企業(yè)勞動力需求的決定,是對增加勞動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增加 的收人進行比較后才能做出的。
前已述及,由增加一單位勞動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定義為勞動的邊際產量,也叫做邊際產品。邊際產品按照現行價格出售,則企業(yè)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 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VMP)。因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產品價格不變,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收益。設勞動的邊際產品收益為MRP,勞動的邊 際產品價值為VMP,產品的價格為P,則有:
MRP=VMP=MP·P
即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資本等生產要素不變,唯一可變的是生產要素為勞動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單位勞動而給企業(yè)增加的收益為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它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乘以價格。
短期企業(yè)唯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勞動投入,故可變的成本也就是工資。增加單位勞動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稱為邊際成本,設為MC。顯然,MC=W。
從經濟學原理可知,企業(y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必須使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MRP=MC,因為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短期企業(yè)勞動力需求決定的原則是:MRP=VMP=MP·P=MC=W。
四、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一)勞動力市場的含義
勞動力市場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所有者個體與使用勞動要素的企業(yè)之間,在勞動交換過程中所體現的、反映社會經濟特 征之一的經濟關系;狹義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市場機制借以發(fā)揮作用,實現勞動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機制和形式。狹義的勞動力市場是廣義的勞動力市場交換關系的外在 表現,是實現勞動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
勞動力市場的主體由相互對立的兩極構成:其一為勞動力的所有者個體,其二為使用勞動力的企業(yè)。勞動力市場的客體是勞動者的勞動力,即存在于勞動者身體之內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能力。同時,勞動力也是勞動力市場關系的物質承擔者。
勞動力市場的性質:
第一,勞動力市場是社會生產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
第二,勞動力與工資的交換行為,使交換雙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實現各自的效用;在交換的過程之中,各方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fā),進行經濟計量,能夠使雙方接受交換的結果,因而其交換只能是一種等價交換。
第三,勞動力市場的勞動交換,決定了勞動力的市場價值——工資。勞動力價格——工資是實現和決定這種交換行為的必要手段。
第四,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交換,實現勞動要素與非勞動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是一種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費用的最經濟的形式。
勞動力市場的本質屬性,是指勞動力市場所維護、反映和調節(jié)的經濟利益的性質。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勞動力市場是在產權邊界界定清晰的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因為進行財產交換的前提是有對財產享有支配權的主體。
第二,勞動力市場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調節(jié)勞動力的配置,實現勞動要素與非勞動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徑。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追求正當的物質利益提供了社會經濟條件。
第三,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的勞動交換,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后,所開始的勞動過程是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過程。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價值在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
(二)勞動力市場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均衡
經濟學中運用的均衡概念,一般含有兩重含義:其一指某種經濟現象所處的狀態(tài);其二指分析方法。
均衡狀態(tài)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處于一種力量相當、相對穩(wěn)定、不再變動的狀態(tài)。市場均衡是經濟學中最初的均衡的概念,經濟學對均衡的第一個擴充就是將這個概念應用于各種經濟形態(tài),將市場均衡一般化,因此現在所說的均衡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均衡”。
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說明實現均衡的條件以及如何調整實現均衡的方法。
均衡分析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其他情況不變,分析單個市場均衡的實現與變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馬歇爾。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場的均衡的建立與變動,在所有市場的供給、需求和價格的相互關系中研究一個市場的均衡問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 人物是瑞士洛桑學派的L·瓦爾拉。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是,研究任何一種特定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的關系,它必須在聯(lián)系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的關系的條 件下才能做好。單個市場均衡的建立與變動依賴于其他所有市場均衡的建立與變動。
均衡分析又分為靜態(tài)均衡分析和動態(tài)均衡分析。靜態(tài)均衡分析抽象掉時間因素,變量的調整是瞬時完成的,其調整時間設為零。動態(tài)分析與此相反,經濟變量的調整需要時間,著重考察經濟變量在不同時間的變動情況。它要分析經濟現象的變化過程。
4.如果工資率不論如何變化,勞動力需求量始終為固定不變,則勞動力需求(B)
A.缺乏彈性 B.無彈性
C.為單位彈性 D.富有彈性
5.如果某種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大于l,說明該勞動力需求彈性是(C)
A.無彈性 B.無限彈性
C.富有彈性 D.缺乏彈性
6.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下列關于勞動力需求正確的說法是(A)
A.勞動力需求隨工資率提高而減少
B.勞動力需求隨工資率提高而增加
C.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化,勞動力需求始終減少
D.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化,勞動力需求始終增加
(三)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
1.勞動力資源的最優(yōu)分配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勞動力市場實現均衡,勞動力資源就能達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給定資源與總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會產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這是勞動力市場均衡在理論上所具有的第一個意義。
2.同質的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
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的第二個表現是同質的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不存在任何職業(yè)的、行業(yè)的和地區(qū)的工資差別。
在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條件下,經濟社會中任意一種職業(yè)、行業(yè),任何一個地區(qū)的工資,都不會與其他職業(yè)、行業(yè)、地區(qū)存在差別。
3.充分就業(yè)
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的競爭在均衡工資決定的同時,實現充分就業(yè)。
經濟社會在均衡時,實現了充分就業(yè)。當然,必須注意的是,在一個經濟社會中,構成“充分就業(yè)”的就業(yè)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量。在勞動力供給曲 線與勞動力需求曲線給定的條件下,供求的競爭導致充分就業(yè)的實現。當勞動力供給曲線或勞動力需求曲線一方或雙方都發(fā)生移位時,均衡工資的水平不同,其充分 就業(yè)的就業(yè)量也是不同的。
五、人口、資本存量與均衡工資率
(一)人口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1.人口規(guī)模
構成勞動力供給的勞動力人口群體,是一定時期、一定地域人口總體的一部分?傮w發(fā)生變化,其組成部分也要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與人口規(guī)模成正向關系。
人口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使勞動力供給增加。如果勞動力需求不變,其結果必然是均衡工資率下降。
2.人口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通過勞動年齡組人口占人口總體比重的變化,影響勞動力供給;通過勞動年齡組內部年齡構成的變動,影響勞動力供給內部構成的變化。
首先分析第一種情況。勞動年齡組范圍內的人口比重大,勞動力供給將比較充分;反之,勞動力供給將趨向減少。
再討論第二種情況。在勞動年齡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況下,其內部年齡構成不同,勞動力供給也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存量方面,會對勞動力供給產生不同影響。
3.人口城鄉(xiāng)結構
人口城鄉(xiāng)結構既是人口地理分布的反映,也是人口經濟結構的反映。由于歷史等諸方面原因,不同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水平方面客觀存在著差異,特別是城市 和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人口收入構成的種種差異。人口城鄉(xiāng)結構及其變動,對正處于工業(yè)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特別 是對勞動力供給彈性的影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yè)的轉移,使勞動力供給彈性趨向增大。
【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第一章基礎知識】相關文章:
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第五章基礎知識考點04-17
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第四章基礎知識考點02-10
人力資源管理師基礎知識模擬試題02-16
2017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備考知識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