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1
⑴金陵:今江蘇南京。驛:古代官辦的交通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吏休憩的`地方。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
、撇莺希翰菀验L滿。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時臨時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離宮。
、桥f家燕子: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意。
⑷別卻:離開。
⑸啼鵑帶血:用蜀王死后化為杜鵑鳥啼鵑帶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國,只有魂魄歸來。
、式甬T:金屬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堅固。
、诵栆拢盒柗糯弁跫吧瞎C龍的禮服。
、虗海翰。榫w不佳。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2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插畫合輯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3
這組詩寫于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作。時值深秋,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zhàn)敗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經過舊地,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兩首沉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跡,大宋政權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云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云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fā)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鄙胶右琅f,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霸獰o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置,揭露出戰(zhàn)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系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fā)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xiàn)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里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凄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盡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愿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xiāng)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此聯(lián)與詩人《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4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zhàn)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xù)抒寫事態(tài)的發(fā)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lián)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5
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xiàn)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崇高表現(xiàn)。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敝小捌鹨唤洝碑斨柑煜槎畾q中進士說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趙的`年號),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公元1278,南宋衛(wèi)王趙昺的年號)被俘,恰好四個年頭。此自敘生平,思今憶昔。從時間說,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說個人出處,一說國家危亡,兩件大事。唐宋時期,作為知識分子要想保家衛(wèi)國,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說:“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
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端问贰氛f當時謝后下勤王詔,響應的人很少,這里所講情況正合史實。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边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敘。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杰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昱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于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說“風飄絮”,更加的形象生動。這時文天祥母親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似水上浮萍,無依無附了。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繼續(xù)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嘆伶仃;士譃┦勤M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皇恐灘。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里。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現(xiàn)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后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zhàn)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zhàn)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里“風飄絮”、“雨打萍”、“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惫P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xiàn)在渡到將來,撥開現(xiàn)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梁。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郁轉為開拓、豪放、灑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誠然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yè)英勇獻身。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最新】相關文章:
《過零丁洋》原文及翻譯09-02
過零丁洋03-12
過零丁洋作文12-13
過零丁洋譯文08-30
過零丁洋范例[13篇]06-11
[集合]過零丁洋15篇03-13
[通用]過零丁洋15篇03-13
《丁前溪》原文及翻譯12-28
丁督護歌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