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藏族民間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之一,它十分受歡迎。那么,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藏族舞蹈的特點吧。歡迎參考閱讀,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藏族舞蹈的特點
1、藏族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膝、腳、腰、胸、手、肩、頭、眼的統(tǒng)一配合及統(tǒng)一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于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tài)、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
上述關于舞蹈形態(tài)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惡環(huán)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yōu)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xiàn)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xiàn)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2、藏族舞蹈的意義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爸C”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莊》)、《堆諧》和《諧》。 后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臺,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3、藏族舞蹈的分類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優(yōu)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則屬于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產(chǎn)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fā)生、發(fā)展密不可分。同時,又由于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差異。
舞蹈的起源
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說,人類是從天帝那里學來的舞蹈、或是人類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啟發(fā)才創(chuàng)造出舞蹈來。我們知道,古代的先民,對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現(xiàn)代的人分得那樣清楚。那時的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于人類作出大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神都是人根據(jù)自己的影象為基礎,經(jīng)過想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神創(chuàng)造了舞蹈,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nèi)藙?chuàng)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創(chuàng)造了舞蹈呢?有的學者認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節(jié)奏的動作對各種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有些舞蹈還是對一些自然景物動態(tài)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飄蕩旋轉等等,人們都可以模仿它們進行舞蹈。
舞蹈的作用
實踐證明,在緊張的勞動之余或晚餐后,安排適當?shù)臅r間跳舞,可以減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瘡、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病癥的發(fā)生,能夠促進大腦更好地休息,有益于夜間睡眠。美國一位學者認為:舞蹈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這是因為適量跳舞能緩和神經(jīng)肌肉的緊張,從而獲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某些代謝性疾病患者通過跳舞可以得到防治。如跳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跳舞需要全身活動,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環(huán),舒松關節(jié)肌肉,消除體力和腦力的疲勞。
不論跳探戈、倫巴、華爾茲、迪斯科何種形式,都必須挺胸收腹,頭、頸、背、臂、腰、胯、腿、腳各部位聯(lián)合協(xié)調運動,使動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實而不松,從而達到美的統(tǒng)一。跳舞中的跳動扭擺,使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加;腰臀的扭擺加強了腰腹肌的鍛煉,增強了臀肌的彈性,提高腰背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增加了盆腔和髖的柔軟性,自由的舞姿給人以創(chuàng)造的天地,大幅度的動作可以充分舒展身體的各個部分。
擴展資料:
中國藏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特征
1、 果諧 藏族的圓圈舞
“果”,在藏語中表圓圈,“諧”在藏語中則表歌舞,二者合而為一,則表示圓圈歌舞!肮C”,流傳于西藏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常見于村頭、廣場、打麥場和曠地上,參加者少則十幾人,多則數(shù)百人,是最為廣大藏族群眾喜歡的一種自娛性歌舞。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望果節(jié)”,中的“望”在藏語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則表示“巡游”或“轉圈”,二者合起來表示“巡游田野”,在這一節(jié)日里除白天要舉行民間儀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農(nóng)民們聚會在一起表演果諧。果諧動作源于農(nóng)業(yè)勞動動作,但其藝術性遠高于農(nóng)業(yè)勞動動作。其舞蹈結構和完整的表現(xiàn)形式大體如下:表演時表演者圍成圓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隊列最前方分別為男、女諧本。歌舞表演時,順序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稱“諧個”),表演者邊唱邊舞,并從左到右沿圈順時針踏步走動。踏步表演分為慢板和快板,表演時先跳慢板(稱“覺諧”),慢板表演結束后間以眾舞者齊聲喊號(如“休休休休”)或說幾段快板詞,之后為快板表演(稱為“諧休”),快板表演結束后再間以眾舞者齊聲喊號,舞蹈頓節(jié)結束。整個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樂器。
2、 堆諧 藏族的踢踏舞
“堆諧”中的“堆”藏語指“上”或“高地”之意,“諧”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諧”就泛指雅魯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薩迦縣以及阿里一帶被稱為“堆”的地區(qū)的農(nóng)村圈舞。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后,“堆”區(qū)出現(xiàn)了用作民間舞的伴奏樂器―――“扎年”,“扎年”逐漸被當?shù)厝罕娢諡椤肮C”的伴奏樂器,使“果諧”的動作向踢踏轉變,在歌舞曲中也出現(xiàn)了前奏、間奏和尾聲三個純的、音樂的部分,這也構成了踢踏舞的雛形。十七世紀中葉,這種舞蹈流入拉薩,其基本變化規(guī)律為“三步一變”,同時腳下踏出各種節(jié)奏音響,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種弦樂樂器組成的樂隊伴奏,“堆諧”舞曲結構形式逐步趨于完整,其整個體系主要由“降諧”(慢歌)→“諧個”(歌頭)→“覺諧”(快板歌舞)→“諧休”(尾聲)四部分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娛性向表演性過渡。堆諧流傳區(qū)域比較廣,所流行區(qū)域的堆諧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傮w來看,目前有定日堆諧、拉孜堆諧和拉薩堆諧三種民間堆諧歌舞音樂。拉孜堆諧又稱“北派堆諧”,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結、薩迦等縣流行。其音樂曲調優(yōu)美、韻律感強,音階以七聲音階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較高,加花較多。拉孜堆諧按音樂結構不同可分兩種:第一種由“降諧”(慢板歌曲)和“覺諧”(快板歌曲)兩部分結合組成;第二種只有“覺諧”。拉孜堆諧基本曲調結構包括前奏(“果覺”)、慢板、快板、間奏(“巴爾覺”)或尾聲(“休覺”)中的四到五個部分。拉孜堆諧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熱情。定日堆諧又稱“珞諧”或“南派堆諧”,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聶拉木及薩噶等縣。定日堆諧具有十分濃厚的高原特點,其音樂表現(xiàn)為古樸粗獷、舒展豪放。音階以五聲調式為主,同時兼有六聲音階。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較簡單,多為一拍一音。定日堆諧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由“降諧”和“覺諧”組成;第二種則只有“覺諧”,第三種則是由“降諧”和“覺諧”組成,且其散板部分沒有樂器伴奏。其中前兩種結構的歌曲流行廣泛。此外,定日堆諧在演唱方式上較注重集體性,演唱時多采用真聲,喉音較重,裝飾較少。拉薩堆諧是堆諧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城市堆諧,主要流傳于拉薩、江孜及日喀則等城市。拉薩堆諧的伴奏樂器除“扎年”外,還包括京胡、橫笛、揚琴、串鈴、特琴等。拉薩堆諧演唱者演唱時音域寬度最寬可達十二度。演唱時,演唱者一般獨唱,且需真假聲交替。拉薩堆諧舞蹈動作輕而靈巧,舞步穩(wěn)重而幅度較小,主要注重腳下踢踏動作的節(jié)奏變換與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樂舞
“弦子”,藏語為“諧”,西藏腹心地區(qū)稱為“康諧”。巴塘、昌都一帶稱“葉”,因其舞蹈伴奏演奏樂器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動作為主,其動力特點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以大腿帶動小腿,小腿提得較高,兩眼平視前方,舞步剛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較第一種突出,舞起時以臀帶腰,前后閃動,柔中有剛或是剛中見剛。在跳弦子舞時,必須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則“搓”步子小,落地輕,強則“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輕、重均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而變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賽馬會和“古多節(jié)”上出現(xiàn),其唱詞分頌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詞。表演時,男女或聚集圍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對歡舞。一般排頭為操“白旺”者,在其帶領下,人群揚袖起舞,有時圍集,有時散開,有時似長龍擺尾,繞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發(fā)內(nèi)心情趣。在胡琴發(fā)出的陣陣“顫音”指導下,舞蹈著的舞蹈也相應的產(chǎn)生一股“顫法”,這種“顫法”的形體特征多以模擬孔雀姿態(tài)動為主。其舞姿圓潤而流暢、優(yōu)美而抒情。
4、 熱巴 藏族的鈴鼓舞
“熱巴”,有人稱為“康戲”,流傳于西藏東部昌都、工布地區(qū)和四川、云南藏區(qū),是一門融合有鈴鼓舞、民間歌舞和雜曲三個主要部分的綜合表演藝術!盁岚妥俊笔恰盁岚汀敝械墓歉刹糠吱D――鈴鼓舞。其表演風格粗獷奔放,通過各種技巧表演來抒發(fā)情緒,是藏族民間舞“卓”類中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鼓舞。鈴鼓舞表演時,開頭先要說稱頌吉祥,炫耀技藝的“卡諧”,然后由男者執(zhí)銅鈴,支持手鼓,點點敲擊,翩翩起舞,圍圈走動。跳到情緒熱烈時就可拉開場子進行技巧表演。表演時,先是女演員集體表演“頂鼓旋轉”、“扭腰打點”和“纏頭擊鼓”等鼓技,結束后女者散開站立一旁,男演員上場,在鼓聲伴奏下抖肩起“法兒”,各自表演“單腿跨轉”、“躺身蹦子”、“躺身平轉”、“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動作。另外還表演“滾毛”、“掄背”和“抖腳尖”等小玩意兒。藏族舞蹈作為祖國的一塊瑰寶,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學習和表演過程中都應不斷的宣傳中國的藏族舞蹈,同時要不斷給藏族舞蹈注入新鮮血液,更好的促進藏族民間舞蹈的發(fā)展,不斷擴大其影響力。
【藏族民間舞蹈的特點】相關文章:
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點04-24
藏族民間舞蹈有哪些05-26
藏族舞蹈的特點04-24
藏族舞的特點有哪些06-19
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類06-26
民間舞蹈的有哪些特點06-27
藏族踢踏舞的特點與美學思考04-12
藏族舞蹈的特征與風格01-16
藏族舞蹈基本動作要點06-15
藏族競技運動有哪些02-24